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对立的,以墨家和杨朱学派势力最大,所以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50]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51]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儒、墨、杨有三分鼎足之势。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以孔子的护法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捍卫孔子之道。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使自己成为孔子之后又一著名的儒学大师。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为核心,为了论证和阐发自己“礼”的思想,他又较多地谈到“仁”,用以解释“礼”,或者把“仁”作为“礼”的最终目标。孔子的政治思想,即主要在于健全“礼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他的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在孔子之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孟子以此学说游说诸侯,但是,这种主张并不适用于那种群雄竞逐的动荡时代,因此他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52],就像孔子那样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于诸侯。然而,他本人却有坚定的信念,认定“圣人复起,不易吾言”[53],并以此著书立说,教授生徒。

孟子“仁政”学说的纲领在于“制民之产”。要实现王道政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54]人民应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谈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才能有序。所以,当政者应该把土地分给农民,每家各有“私田”百亩,中间为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使“耕者助而不税”。为此,孟子不但重视农业,主张“不违农时,”“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而且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

为了实现“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的主张。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失,尔也。”[55]而得民心,就应该与民偕乐,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6]从这个前提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7]的著名命题,认为国君“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把人民提到了比社稷还高的地位。

尊贤重士也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国君要“王天下”,带来政治上的益处,就必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58]。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59]“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60]前代的圣王霸主取得天下,无一不是如此。

孟子还十分重视对人民施行教化,这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特点之一。在孟子看来,人民有了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只有进而对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政治的实现。这与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如出一辙。他推崇古圣先王的教化能力,屡言应该“谨庠序之教”,[61]“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62]他把庠序之教与政治、经济并提,有时甚至提到政令之上,把教育看成为施行王道政治的带有根本性的途径。

在世界观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论的继承者。孟子说:“《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63]他还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64]他认为人应“思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65]人做到了至诚,就能感动天。

“孟子道性善”,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否认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说法。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归根到底是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为了按照“天命”行事,首先必须知道“天命”,为此,孟子又提出了一套尽心、知性、知天等原则。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66]“尽心”就是要尽量扩充、发展仁、义、礼、智等固有的“善端”,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认识人的本性;能完整地认识人的本性,就能够知道“天”了。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不断扩张、膨胀,终于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67]的地步。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溯源于天,归本于人,这也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

[1]见《韩昌黎集》,转引自《墨子闲诂·墨子后语下》。

[2]《孟子·滕文公上》。

[3]任继愈:《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第二期。

[4]周继旨:《墨翟》,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齐鲁书社1980年版。

[5]关于墨子里籍,另外还有不少说法,如《华声报》1987年7月24日第4版有《墨子为齐人考》一文,提出新说。本世纪20年代末更有人提出“墨子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真是近乎“奇谈怪论”了。

[6]梁启超:《墨子学案》,见《饮冰室合集》第8册,专集之三十九。

[7]方援楚:《墨学源流》。

[8]此次会议论文结集成《墨子研究论丛(一)》,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9]《墨子·贵义》。

[10]《吕氏春秋·去私》。

[11]《庄子·天下》。

[12]《淮南子·泰族》。

[13]陆贾:《新语·思务》。

[14]《韩非子·显学》。

[15]《庄子·天下》。

[16]《墨子闲诂·自序》。

[17]《墨子闲诂》俞樾《序》。

[18]《庄子·天下》。

[19]《吕氏春秋·高义》。

[20]《墨子·鲁问》。

[21]《墨子·非乐上》。

[22]《墨子·尚贤上》。

[23]《墨子·尚贤上》。

[24]《墨子·非命上》。

[25]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子传略》。

[26]事见《战国策·宋策》。

[27]《孟子·尽心上》。

[28]《墨子·非儒下》。

[29]《墨子·非儒下》。

[30]《墨子·公孟》。

[31]《墨子·尚同中》。

[32]《墨子·鲁问》。

[33]参看丁原明:《墨学与齐鲁文化》,载《管子学刊》1993年第2期;《论墨儒相通》,载《墨子研究论丛(一)》。

[34]孟子所在的邹地虽不一定曾属于鲁国,或者说孟子虽不一定是鲁人,但他与鲁国的联系却不同寻常:第一,孟子居地近鲁。他本人曾说自己“近圣人(孔子)之居若此之甚也”。(《孟子·尽心下》)第二,孟子为鲁国孟孙氏之裔;第三,孟子在齐,丧母而归葬于鲁,说明孟子上代迁邹不久;第四,孟子极为崇拜孔子,并“授业子思之门人”,其思想与鲁文化传统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本书姑将孟子及其思想略作叙述。

[35]《困学纪闻》卷八“孟子字子车”条。

[36]《论语·季氏》。

[37]《孟子·公孙丑上》。

[38]《孟子·尽心上》。

[39]赵岐《孟子题辞》。

[40]《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1]《孟子·尽心下》。

[42]《孟子·公孙丑上》。

[43]《孟子·滕文公下》。

[44]《孟子·告子下》。

[45]《孟子·公孙丑下》。

[46]《孟子·公孙丑下》。

[47]《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8]见《风俗通·穷通篇》。

[49]《孟子题辞》。翟灏《四书考异》则曰:“‘外书’之目,自宜以‘性善’为一,‘辨文’为一,‘说孝经’为一。”

[50]《孟子·滕文公下》。

[51]《孟子·尽心下》。

[52]《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53]《孟子·滕文公下》。

[54]《孟子·滕文公上》。

[55]《孟子·离娄上》。

[56]《孟子·梁惠王下》。

[57]《孟子·尽心下》。

[58]《孟子·公孙丑上》。

[59]《孟子·公孙丑上》。

[60]《孟子·告子下》。

[61]《孟子·梁惠王上》。

[62]《孟子·滕文公上》。

[63]《孟子·梁惠王下》。

[64]《孟子·万章上》

[65]《孟子·离娄上》。

[66]《孟子·尽心上》。

[67]《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