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齐暗斗

1.鲁齐暗斗

齐也是西周初年分封在今山东境内的大国,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齐太公姜尚受封时,周成王赐给他一种得以征伐有罪诸侯的特权。在西周时期,齐国凭借这一征伐之权,大大开拓了疆土,到春秋初期,约占有山东的北部,大致以泰山山脉与鲁国相邻,国势也略与鲁国相当。

鲁齐两国的始祖周公与太公,都是辅佐王室灭商的重臣,周成王为了使他们的后代和睦相处,共同作为王室在东方的屏障,曾赐给他们“世世子孙无害”[2]的盟约。但到春秋初年,两国已矛盾甚深,断绝了往来。鲁国在惠公时期,外交上颇为孤立,隐公即位后,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极力与各国建立关系,先后与宋、郑等国结了盟。齐与郑本为盟国,也有意与鲁改善关系以提高威望,于是在隐公六年(前717)鲁郑结盟之后,鲁隐公与齐僖公结盟于艾(今山东新泰西北),恢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但到鲁桓公时期,两国之间又为纪国问题发生了争端。

纪是齐国东邻的姜姓国。鲁桓公五年(前707),齐僖公想借到纪国朝见的机会,突然袭击,将其吞并,因被纪人察觉,没有成功。当时纪侯的夫人是鲁惠公的女儿,两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纪国想寻求鲁国的保护。桓公六年,纪侯两次到鲁国与桓公“咨谋齐难”,商讨对付齐国的办法。因此引起鲁齐两国的矛盾。桓公十三年(前699),鲁、纪、郑三国联合,与齐、宋、卫、燕四国展开了一场大战,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郑、宋两国之间的矛盾,而鲁、纪与齐分别站在郑、宋两方,自然是因为纪国的问题。这次战争,鲁、纪、郑大败四国,但没有使齐国放弃灭纪的企图,齐襄公即位后,更加急了吞并纪国的准备,鲁国则继续对纪实行保护。桓公十七年(前695),在鲁国的斡旋下,鲁、齐、纪三国国君在黄(今山东淄博市淄川东北)地结盟,表面上调解了齐、纪的问题,但也使齐对鲁国的干涉更加不满。于是,口血未干,齐就出兵侵犯鲁国的边境,在奚地打了一仗。第二年,桓公携夫人文姜至齐,与齐国修好。齐襄公与文姜虽是兄妹,但有私通关系,因被桓公发觉,齐襄公竟使人杀之,并以“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返),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3]。只杀掉凶手来推卸责任。

鲁庄公即位后,还想与郑国联合保护纪国,但郑因内乱,自顾不暇,不愿助鲁。到庄公四年(前690),纪就被齐彻底吞并了。

鲁在纪国问题上与齐的争斗,以失败而告终,说明鲁国的实力已稍逊于齐,但鲁并不愿甘居下风。庄公八年(前686),鲁准备邀合陈、蔡攻灭西邻郕国,由于陈、蔡军队未至,庄公又邀齐国攻郕国,结果郕单独投降了齐国。鲁公子庆父请求攻打齐军,庄公回答说:“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4]可见庄公早已决定致力于修德以发展国势,等待时机与齐争衡。不久,由于齐国发生内乱,鲁国的有利时机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