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叛晋即齐

1.鲁叛晋即齐

自春秋中期以来,鲁为了依靠晋国的保护来对付齐国,事晋极其恭敬,不仅积极参与晋国发起的征伐会盟等军事活动,公卿大夫也不断前往晋国朝聘纳贡,甚至不惜越礼以乞媚于晋。如《左传》襄公三年载,鲁襄公朝晋时,竟向晋侯行稽首之礼。晋臣知武子说:“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而为襄公相礼的鲁臣孟献子却回答说:“以敝邑介在东夷,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平阴之役后,季武子到晋国拜谢,席间听到晋臣范宣子赋《诗·黍苗》一首,亦马上再拜稽首,声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13]。把鲁对晋的关系,比作百谷对甘雨的依赖,希望能常得到晋国的润泽。

晋国也深知“鲁不贰,小国必睦”的道理,所以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时在鲁受到齐国威胁的时候,出面保护。但是,鲁在得到晋国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晋国的剥削和压迫,尤其至春秋末期最为严重。

晋国自平公以来,由于“六卿”擅权,公室卑弱,国内矛盾不断激化,霸业已渐趋衰落,但对中小诸侯国的剥削压榨却愈加沉重。鲁国在襄公末年,对晋国已到“职供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14]的程度,然仍不能满足晋国的欲望。晋国“大夫多贪,求欲无厌”,以致使鲁到了“不堪晋求”[15]的地步。

除了经济上的压榨勒索,鲁与其他小国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常受到晋国的干涉。早先,鲁曾夺取了杞国的一部分土地,而到襄公末年,晋平公因其母是杞国之女,却派人向鲁索还。因鲁未将杞田全部归还,昭公七年(前535),晋再次派人索要,当时昭公正在楚国朝见,执政季孙氏说:“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16],只得全部归还了杞国。昭公十三年(前539),晋国为了维持其盟主地位,又以鲁国擅自伐莒取郠为由,出动甲车4000乘大会诸侯于平丘(今河南长垣县南),责讨鲁侵伐小国之罪,藉以向诸侯示威。会上晋听到邾、莒对鲁的控诉,不许昭公与盟,并将鲁执政之卿季孙意如拘捕到晋国。为此,鲁大夫子服惠伯私下对晋国大臣中行穆子说:“鲁事奉晋国,为什么还不如蛮夷小国?鲁是晋的兄弟之国,疆域还大,晋国所命令的贡赋都能具备。如果为了蛮夷而抛弃它,使它事奉齐、楚,对晋国又有什么好处?亲近兄弟国家,帮助疆域大的国家,奖赏能供给的国家,惩罚不能供给的国家,这才是作为盟主的原因。希望您考虑一下!谚语说‘臣一主二’。我们难道没有其他大国可以事奉”?晋国才放回了季孙氏。到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晋又因鲁国袭取邾师,责讨鲁罪,拘捕了鲁使叔孙婼,准备交给邾人。

在晋国的霸业逐渐衰落之时,齐国则大有替代晋国而称霸之势,并竭力争取鲁国。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昭公在与“三桓”的斗争中失败,逃奔齐国。齐景公遂抓住这一事件大作文章,多方谋求送昭公回国,但没有成功。定公七年(前503),齐又将投靠于齐的鲁邑郓(今山东郓城东)和阳关(今山东泰安南)归还给鲁国,但鲁仍不肯叛晋附齐。于是,齐国便出兵攻打鲁国的西境,欲用武力将鲁逼服。第二年,鲁国也两次出兵侵齐,而又招来齐国的报复。晋国出兵救鲁,未入鲁境而齐师已还。定公九年(前501),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发动叛乱,失败后奔齐,请求齐国出兵伐鲁,声言三次加兵,必定取鲁。齐景公将要答应,大夫鲍文子谏曰:“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勒齐师也,齐师罢(疲),大臣必多死亡,已于是乎奋其诈谋”[17]。景公见难以用武力将鲁征服,便放弃了出兵的打算,仍对鲁持争取态度。而鲁国因内乱初定,又因当时郑、卫等国已先后背叛晋国而与齐结盟,晋国日益孤立,难以依靠,也采取比较现实的策略,于次年春与齐国媾和。

定公十年(前500)夏,鲁定公又与齐景公会盟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境内)。会上,齐国为了迫使鲁国服从对齐更为有利的条件,准备使人劫持定公,以要挟鲁国,但被担任相礼的孔子以礼辞斥退。而临盟之时,齐国又单方面在盟约中加上了“齐军出境而鲁不派三百乘兵车随从,有此盟为证”的条款。孔子也马上使人加上一句“齐不归还我国的汶阳之田,让我们用来供应齐国的需求,也有此盟为证”。会后,齐国归还了鲁的郓、讙(今山东宁阳西北)、龟阴(今山东新泰西南)等地。这次盟会鲁国虽然争回一些失地,但也标志着对齐国屈服。

定公十一年(前499),鲁又和齐国的与国郑国修好结盟,开始正式背叛晋国。此后竟参与了齐国发起的伐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