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与宋
宋是位于鲁国西南的子姓国,建都于商丘,开国之君是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两周之际,鲁宋是婚姻之国,鲁孝公和鲁惠公的夫人均娶自宋国,但两国的关系却不和睦,时常发生矛盾。惠公末年,鲁曾出兵伐宋,在黄(今河南民权县东)地大败宋军。惠公刚去世宋国也出兵伐鲁进行报复,以至鲁国为应付宋军,连惠公的葬礼都没有筹划完备。隐公即位后,有意与宋媾和,隐公元年(前722),两国在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结盟,开始通好。
鲁宋结盟后,两国的关系并不牢固。在春秋初期,宋国的劲敌是西南的郑国,宋常与卫国联合对抗郑国。而鲁不愿意卷入宋、郑的纷争之中。隐公四年(前719),宋联合卫、陈、蔡三国伐郑,也请求鲁国出兵,被隐公拒绝。只是公子翚坚持请求率兵参加了战争。第二年,郑又会合王室与邾国的军队伐宋,攻入外城,宋国遣使向鲁求援。本来隐公听说宋国危急,将要救援,但询问宋国使者郑军攻至何地时,宋使未以实情相告。隐公竟以此为由,拒绝了援宋,从而给鲁宋的关系带来阴影。
隐公九年(前714),郑国借宋殇公不朝见周天子的罪名,以“王命”讨伐宋国,宋对鲁国上次未出兵救援仍怀有怨恨,因此没向鲁国报警。于是鲁便断绝了与宋的往来,并与郑、齐谋划对付宋国。第二年,鲁就出兵协助郑、齐伐宋,隐公在菅(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军,郑国夺取了宋的郜(今山东成武县南)、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全都送给了鲁国。
鲁桓公十一年(前701),郑庄公去世,宋国协助郑历公即了君位后,不断向郑索要财物,郑不堪其求,两国关系又紧张起来。鲁为树立威信,便出面调和,二年之中,桓公多次与宋公盟会,但宋国始终不同意与郑讲和。桓公因此大为恼火,便与郑国在武父(今山东东明县西南)结盟,联兵攻伐宋国。当时,鲁、齐正因纪国问题而进行暗斗,宋则利用这一矛盾转向齐国对付鲁、郑。于是在桓公十三年(前699),发生了鲁、郑、纪三国与齐、宋、卫、燕四国的一场大战,结果四国联军大败。鲁宋的矛盾也进一步深化。
鲁庄公即位后,鲁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宋则依靠齐国,屡屡与鲁为敌,两国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庄公十年(前684),鲁在长勺战败齐军,接着就出兵侵宋。而宋马上联合齐国对鲁报复。当年六月,宋、齐军队驻扎于郎(今山东曲阜市近郊),鲁大夫公子偃见宋军阵不整齐,向庄公建议:“宋军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6]。庄公未许,公子偃便私自率兵从西南门而出,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先攻宋军。庄公见势也率领大队人马紧随其后,一直把宋军逼到乘丘(今山东兖州县境内),打得大败。宋军主将南宫长万被庄公用名为“金仆姑”的箭射中,做了俘虏。齐军不战而回。第二年,宋为报乘丘之役,又起兵侵鲁。庄公率兵迎战,乘宋军还没摆开阵势,就冲杀上去,又在鄑(鲁与宋交界处)地把宋军打得大败。
鲁接连战败宋国,但为了全力对付齐国,仍想改善与宋的关系。鄑之役当年秋,宋国发生严重水灾,庄公马上派出使臣前去慰问。并应宋国之请,把南宫长万释放回国。而为时不久,随着齐桓公霸业的兴起,鲁宋均服于齐,两国的关系遂处于霸权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