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的道德思想
对柳下惠其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便可对他的道德思想进行大致总结了。约略说来,可作如下归纳:
(1)和悦平易。
据《列女传》记载,柳下惠三黜不去时,其“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所以,柳下惠死后,他的妻子称他为“恺悌君子”。《列女传》为西汉刘向编撰而成,此书作为传记文学作品,固可以小说家言视之,但其中所记不会毫无根据。《论语》、《孟子》等文献中也都可找到类似记载。
孟子也曾对柳下惠进行评说,称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58]柳下惠的风节影响所及,可使“鄙夫宽,薄夫敦”,即胸襟狭窄的人变得宽阔,刻薄的人变得厚道。故孟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59],在后人的心目中,他成了一位“以和名于世者”[60]。
(2)不以三公易其介。
柳下惠为人处事和悦平易,但绝不丧失原则,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有高官做也不会改变,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以三公易其介”[61]。据《文选》注引刘熙云:“介,操也。”《孟子》赵歧注则谓:“介,大也。”二者是一致的,此谓柳下惠以宏大之志为其操守,故不耻污君,不以三公荣显之位而移易己之大志。他“遗佚”、“穷”,却不怨不愁,反而一直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他了解“圣王”的制祀原则,坚持传统的礼仪制度,故而不论臧文仲“祀爰居”,还是夏父弗忌“跻僖公”,他都正言抨击,而不考虑自己身为臧文仲下属和夏父弗忌是掌握国家祭祀之礼的宗伯。在自己一再受到贬抑,仕途并不顺利的情况下,人们劝他离去,他却仍然“蒙耻救民”[62],“油油然”处于下位。
(3)恪守直道。
与其重视操守相联系,柳下惠为人憨直,恪守直道,或者说,恪守直道是柳下惠重视操守的重要表现。当他数次受到压抑,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63]对此,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解释说:“举世丧乱,不容正直,以国观国,何往不黜也?”又引孙绰云:“言以不枉道而求留也。若道而不枉,虽九生不足以易一死,柳下惠之无此心,明矣。故每仕必直,直必不用,所以三黜也。”从柳下惠的回答看,其辞气雍容,和悦可见,“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64]这里的“道”便是“直道”。
(4)言中伦,行中虑。
孔子曾将柳下惠与伯夷、叔齐、虞仲、少连等并称为“逸民”,说“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65]。孔子对他们进行评说,是因为他们“逸民虽同而其行事有异”,“夷、齐隐居饿死,是不降志也;不仕乱朝,是不辱身也,是心迹俱超逸也。此二人(指柳下惠、少连)心逸而迹不逸也,并仕鲁朝,而柳下惠之黜,则是降志辱身也。虽降志辱身,而言行必中于伦虑。”[66]东汉的郑玄则将二者区分为“避世”与“避色”之别,说:“伯夷、叔齐、虞仲,辟世者;柳下惠、少连,辟色者。”[67]柳下惠主张慎行,尤其在祭祀方面,反对“无故加典”[68]和“以逆训民”[69]的行为,动辄以“道”行事。在对待外强方面,他反对“为小而崇,以怒大国”,认为“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才是御乱之方,所以,当齐军进犯时,柳下惠令人“以膏沐犒师”,并用齐、鲁两国先君周公、太公之“所职业”,即成王令其后“世世子孙无相害”的道理,使来犯者“许为平而还”[70],因此,后人称柳下惠处朝,“言不废大伦,行不犯色,思虑而已”[71]。
(5)不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记:“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既然直道事人而不枉道,走到哪里也会受到压抑,那就没有必要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
柳下惠的这一点与孔子相似而有差别。孔子当然也对祖国有着特殊感情,只是他表现得更加合乎时宜,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72]当孔子觉得齐景公不可事时,就“接淅而行”,[73]这是“去他国之道也”;而离开祖国的情形则不同,孔子去鲁时,说:“迟迟吾行矣,去父母国之道也。”[74]柳下惠与孔子的不同处,则是应该去而没去,不可仕亦出仕。不过,这只有在父母之邦才如此。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人的际遇而言,他对父母之邦的感情更加深沉,诚如《风俗通义·十反卷》所说:“展禽不去于所生”,或者“柳下惠不去父母之国”。
(6)信诚而与人无害。
柳下惠诚实讲信用,而且名声远播,如齐人使验鼎的故事。但是,这一事实,《韩非子》却属之于乐正子春,如此,《新序》和《吕氏春秋》记载的真实性便打了折扣。但不论如何,这种记载本身,却可说明柳下惠是一位讲究诚信的人。另外,柳下惠妻也说他“信诚而与人无害”[75],再参之于他“蒙耻救民”,耿介直爽,三黜不去,依恋父邦,以及言行中于伦虑的诸种表现,柳下惠诚实守信,与人无害应是可以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