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门氏失政

二、东门氏失政

鲁僖公十八年(前642),季友去世,其子无闻于世,大概是无所作为,东门襄仲开始执掌鲁政。

东门襄仲即庄公之子公子遂,谥襄,字仲,史或称襄仲,或称仲遂,因居鲁城东门,故经传又称之为东门襄仲。继季友之后,襄仲执掌鲁政,历僖、文、宣三世30余年,在鲁内政外交中活动频繁。

僖公二十六年(前634),为对付齐人的入侵,襄仲至楚求援,师鲁、楚联军伐齐,取齐谷地(今山东东阿旧治)。

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杞国国君以“夷礼”朝鲁,襄仲帅师伐杞。

僖公三十年(前630),襄仲聘于周。鉴于晋文公的强盛,顺路又朝聘了晋文公。这是入春秋以来鲁对晋的第一次朝聘。次年,分曹地,鲁得为多。襄仲再次入晋致谢。

僖公三十三年(前627),为报升陉之役战败之辱,僖公帅师伐邾。回师不久,见邾人不备,襄仲再次帅军伐邾,大胜而归。

僖公死后,襄仲扶立僖公子姬兴,即文公。文公在位18年间(前626——前609),襄仲推行既依晋又联齐的外交政策,奔走于晋、齐之间,东门氏势力也得进一步巩固。

文公二年(前625),襄仲为文公至齐“纳币”,与齐联婚。

文公六年(前620),襄仲赴晋,会葬晋襄公。

文公八年(前619),襄仲会晋赵盾盟于衡雍,又与洛戎盟于暴。次年,帅师与晋、宋、卫、许等合兵救郑。

文公十六年(前611)、十七年(前610),因齐连续伐鲁,襄仲纳赂于齐以求和,先与齐侯盟于郪丘(今山东临淄附近),再盟于谷(今山东东阿境)。

前609年,鲁文公卒,产生了君位之争。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姜有二子,长子恶,次子视。恶已立为太子。次妃敬嬴生子姬俀。襄仲与敬嬴勾结欲立公子俀为君,叔仲惠伯等表示反对。襄仲在取得了齐王的默许后,杀死太子恶及公子视,并设计处死了叔仲惠伯,拥立公子俀继位,即鲁宣公。

此时,东门氏势力达到了顶点。为巩固其地位,襄仲实行了全力投靠齐国的外交政策。宣公元年(前608),襄仲便为宣公迎夫人于齐,并割鲁济西之田以赂齐,以讨得齐人的欢心与支持。

宣公八年(前601),襄仲在出使齐国途中病死。

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字子家)有宠于宣公,骄横一时。宣公十年(前599),帅师伐邾,取绎(曲阜东南)。次年,又帅军与齐师联兵伐莒。宣公十四年(前595),公孙归父与齐侯会于谷,见晏桓子,与言鲁事,很是自信。桓子便预言:“子家其亡乎!怀(受宠意)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3]

襄仲死后,三桓执鲁政,势力大有压倒东门氏之势。公孙归父与宣公合谋,欲借晋人之力去三桓。宣公十八年(前591),公孙归父聘晋。恰好此时宣公去世。季孙行父趁机以“杀適立庶”的罪名驱逐了东门氏。公孙归父自晋返鲁,途中闻知此事,知大事已去,遂奔齐。

事隔数年之后,鲁才又立公孙归父之弟仲婴齐绍祭东门氏。此后,东门氏衰微,三桓独揽鲁政的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