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虎之乱

二、阳虎之乱

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要数阳虎之乱。阳虎由专季氏进而“执国命”,权势凌于三桓,长达三、四年之久,可以说是家臣执政的极盛。

阳虎(或称阳货),原本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他的人生信条是:“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不肖则饰奸而弑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腰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如此事可信,事当在鲁昭公七年(前535)前后。足见早在季武子时,阳虎已是季孙氏家臣。昭公二十五年(前517),三桓联合驱逐昭公,阳虎自然也是参与者之一。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孟懿子、阳虎伐郓”[3],败鲁公及郓人于且知(近郓地)。据考:此时孟懿子还不满十六岁,只不过是挂名而已,主将实际是阳虎。阳虎竟可以代表季孙氏帅军作战,足见其深受季平子的重用,已经不是一般的家臣,恐已成为“家大夫”。

鲁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卒,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之宝玉“璵璠”为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陪季桓子巡视费邑时轻慢无礼,便同意协助阳虎。

前505年秋,阳虎起事,囚季桓子及公甫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逐仲梁怀。同年冬,盟季桓子于稷门之内,“大诅”以迫使季孙氏承认其地位,逐公父斀(即公甫文伯)及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了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

阳虎既已控制季孙氏,叔孙武叔(州仇)因刚即位不久,不足为敌,其主要对付的目标便转向了自己大宗——孟孙氏。

鲁定公六年(前504),鲁师为晋伐郑。“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卫)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卫东门外地名)”[4]。意在激怒卫人,归罪三桓,以断三桓外援。同年夏,季桓子至晋献郑俘,阳虎又强使孟懿子同往“报夫人之币”,其意不外向晋人显示其实力,并借此以贬低孟孙氏。同年秋,阳虎又与定公及三桓盟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迫使鲁国承认其实权地位。

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鲁郓(今山东郓城县东)、阳关(今山东泰安县南),阳虎自取之以为封邑,进一步巩固了其实力。同年秋,齐国夏伐鲁,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迎敌,欲夜袭齐师,齐师闻讯伏兵以待,阳虎本欲乘机置季、孟于死地,因孟孙氏家臣觉察,不果。

鲁定公八年(前502),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季桓子之弟)代季桓子;以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代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计划先乘冬季大祭之时杀掉季桓子。同年冬,阳虎主持祭祀,先“顺祀先公而祈焉”,而后又“禘于僖公”,“将享季氏于蒲圃(鲁东门外地)而杀之”,并准备次日调动“都车”(费邑兵力)攻孟、叔二家。

至期,林楚御季桓子,后有阳越(阳虎从弟)以武士押送,将赴蒲圃。中途,季桓子说服了林楚,使其突然驱车奔入孟孙氏之宅。孟孙氏在得知费邑兵车戒严的消息后,早已做好应变准备,射杀了尾追而至的阳越,季桓子得以逃脱。阳虎知事已败露,劫持鲁公及叔孙武叔帅军伐孟孙氏。孟孙氏之成宰公敛处父帅师来救,败阳虎于棘下(鲁都城内地)。阳虎入公宫,劫鲁宝玉、大弓等逃往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并据以叛鲁。

定公九年(前501),鲁人伐阳关。阳虎焚阳关之莱门而出奔齐。请齐师伐鲁,不得许。后逃奔宋,由宋又奔晋,为赵简子收留。“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5]。

阳虎之乱对三桓专权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迫使三家开始认真考虑对付家臣。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走上鲁国政治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