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促进了鲁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十有五而志于学”[25]。据传,他曾跟师襄学琴,跟苌弘学乐,向老聘问礼,向剡子问过官制。“入太庙,每事问”[26]。所以,有关诗、书、礼、乐等一套贵族知识,他都能够通晓,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
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孔子大约在30岁左右的时候便办起了私学。颜渊、曾点、子路、冉有、子贡等就是他的较早弟子。逐渐地,孔子的声名越来越大,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一般平民子弟,而且也有出身较高的人。为了在东方复兴文武之政,他立下志愿,并为此而培养人才。孔子在鲁国时一直不懈地办他的私学,规模越来越大。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立私学的人。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恢复周礼是他的社会理想,但他并不是全盘回到西周,而是有所更革。这就是,虽然国君神圣不可侵犯,而且臣下对君上要忠诚,但可以用“举贤”的办法补充世袭制,以造就更多的“贤臣”和“良民”。与其政治上的“举贤”主张相适应,孔子把培养“贤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吸收了平民子弟入学,主张“学而优则仕”,向他们讲述传统的“六艺”知识,希望他们成为能够进入贵族统治阶级的合格人才,成为维护宗法贵族统治秩序的“士”或“君子”。
为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把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他认为“为政以德”[27]是十分重要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8],欲使人民心服口服,必须依靠道德感化和礼的约束。为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对各种关系中的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也使他成为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学说的奠基人。
孔子不仅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还对学生进行“诗”、“书”、“礼”、“乐”等基本科目的教育。孔子本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长期的私人讲学实践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出不少的学习教学经验,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29],科学地概括了学习的过程;孔子提倡学习上要有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0];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1]。他还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2]。这些,直到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