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公封鲁”

1.关于“周公封鲁”

周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在武王翦灭商朝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死后,他曾辅佐年幼的成王。其兄弟管叔、蔡叔等不服,遂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的杰出政治家。

然而,周公是不是最早封于鲁国的人,古籍记载却是矛盾的。

《诗·鲁颂·閟宫》:“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墟)。”

《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管蔡世家》:“武王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鲁周公世家》:“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上述资料中,《诗》、《左传》皆称始封于鲁国者是周公长子伯禽,而非周公。《诗》中的《閟宫》篇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人认为它是鲁大夫公子奚斯[7]在鲁僖公即位后的齐鲁结盟时期写成。诗中“王”指周成王;“叔父”指武王弟、成王叔父周公旦;“元子”即周公长子伯禽。

但《史记》所载却与前两者不同,我们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靠不住的。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先秦历史,虽然大都有古代文献作为根据,但也有一些系根据后来与史实有一定出入的传说写成。战国时期也流行周公封鲁的说法,如《孟子·告子下》曰:“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因而,司马迁遂据战国时遗留下的材料而认为始封于鲁者为周公了。只不过他发现实际初在鲁就国者确实为伯禽,才又创造了“周公不就封,留佐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的新说而已。

另外,如前所述,西周的分封进行过多次,第一次主要分封武王的功臣兄弟。周公姬旦大概就是这时始食采于周的。《史记集解》引谯周曰:“姬旦以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司马贞《索隐》亦曰:“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以为周公菜(采)邑,故曰周公。即今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周公旦去世后,谥曰周文公[8]。而《史记·鲁周公世家》云:“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墟)曲阜,是为‘鲁公’。”《史记》以周公为鲁公,其说难以成立。诚如崔述所云:“周分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9]实际上,周公食采于周,故称“周公”;伯禽封鲁,故曰“鲁公”。始封于鲁者并非周公,而是其“元子”伯禽。《史记》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正像崔述说的那样:“周衰,王室东迁,内诸侯渐微,而外诸侯之势盛。由是后人不复知周公之先受采于周,而但疑周、召之受封不当在蔡、卫、曹、滕之后,遂以为武王之世,齐、鲁同时而封,误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