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扬“孝道”的曾参

2.阐扬“孝道”的曾参

曾参(前505——432年)字舆,又称曾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74]。少孔子46岁。

曾子的先祖据传是夏朝的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被封于鄫(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鄫灭于莒。当时,鄫世子巫公逃到了鲁国,三传而至曾点。曾点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和曾参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子家庭并不富裕。他的母亲从事纺织劳动,曾子本人也参加农事劳作。如《说苑·立本》载:“曾子衣弊衣以耕”,《庄子·让王》还说曾子“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骈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曾子妻子赶集时,为了不让儿子跟随,答应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可返回后却不舍得杀[75]。可见他们的生活还只有靠常年劳作来维持。

曾子的父亲曾点思想超脱,他的志趣是弹琴唱歌,甚为孔子所赞赏[76]。曾子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为官于莒。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离娄下》的记载,他的弟子也有70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曾“学于曾子”[77]。父母去世后,曾参又“南游于楚,得尊官焉”[78]。这样,曾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齐国欲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为令尹,晋国则打算让他做上卿。可曾子一概不去就任,而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的学业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

曾子从学于孔子大概是从孔子周游列国时开始的。孔子说:“参也鲁”[79]。曾子的确是一位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人,他的这种性格,再加上孔子忠、信、直、廉等品德的浇灌,养成了他忠诚老实的品德,也使他为人态度谦逊,做起事来小心谨慎。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80]他经常反省自己,惟恐替别人办事不尽心竭力,同朋友往来不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忘记复习,从而落下不好的名声。这使得他的道德修养更加全面。

曾子“仁以为己任”[81],重视仁德,对于孔子重义轻利,以及礼、信等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用以绳己处事。他的孝行也非常突出,他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2]“孝”对于家庭和谐及至社会安定都至关重要,所以,应该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以此引导百姓归于忠厚。而要为“孝”,必须“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要“敬而不违”,还要“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83]。他自己在“孝”这一方面身体力行。《新语》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在各方面对父母关怀备至。

曾子确立了“仁”的信念,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使他具有反对“胁肩而笑”等优良品质。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84]“仁”的高尚境界,要求每一个想达到这一目标的人都要有坚定而勇敢的精神,因此,曾子也具有了这种胆识与勇气。

曾子是以“孝”闻名的,他的“仁”德也是以“孝”为根本的。孔子门人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85]。曾子作为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在宣扬孔子思想时,便侧重在“孝”。相传《孝经》为曾子所著,我们认为,《孝经》可能出于曾子一派的儒者。《孝经》一书被后儒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了儒家的重要典籍。孔子“孝”的思想,经过《孝经》的继承和发挥,构成为一种严密的思想体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曾子十八篇”,大概汉代尚有有关曾子的著述传世。现在原书已佚,据说《大戴礼记》中阐扬孝道的内容等10篇乃是“曾子十八篇”的遗留。从“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篇目上就可看出其主要内容乃是对儒家孝道的阐扬。其中,对于“孝”的根本原则等等都有论述,如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又说:“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无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内容与《孝经》都是一致的。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