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春秋》
孔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家。“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44],他曾经删《诗》《书》、定《礼》《乐》,对整理古代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根据鲁国史记《春秋》修成《春秋经》,即现存《春秋》一书。[45]这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研究起了巨大作用。
孔子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4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7]。鲁国是一个文物典籍保存完整的国度,孔子读到了许多古代典籍,见识了古代礼制。孔子十分重视古代文献和实物,要求研究历史言必有征。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48]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49]孔子也承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如他认为维系社会的“礼”的变易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加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0]他还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51]他把周当作夏商两代文化的继承者。《孟子·万章下》也引用孔子所说的“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一也”。
孔子评人论事,自然也是为宣扬他的学说服务的。他征引古人古事,提倡效法先王的仁德;评论历史人物是为了树立当代从政及为人的标准。他赞扬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也”[52],能“不念旧恶,怨用是希”[5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54]。他认为“民到于今称之”[55]的原因是他们礼让为国,不争天下,为仁而死。这正为当时弑父弑君的“衰世”提供了仁德的标准。他还推崇周公:“如有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56];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但却直称微子、箕子和比干为“三仁”[57]。另外,如对管仲的赞扬和批评,以及对晏平仲之才、柳下惠之直,子产之惠的评价等等,无一不是在借评论古人之机,确立自己的善恶是非标准。[58]孔子作《春秋》也是带着惩恶劝善的目的进行的。《左传》成公十四年(前577)评论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又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59]惧焉。是以君子贵之。”孟子也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如前所说,现存《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旧史——《鲁春秋》修成。据今人考证,现存《春秋》一书袭用旧史的痕迹十分明显。[60]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春秋》“论史记旧闻……约其辞文,去其烦重”[61]是对的。
《春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来记事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如诸侯国间的访聘、会盟、征伐、城筑等;同时也记录了水、旱、地震、冰雹、日食、星变等。不过,《春秋》记事过于简洁;全部242年的历史仅用了17000余字,叙述史事又省略了史实过程,仅记结果或结论。如隐公八年(前715)的一条只记有一个“螟”字,所以,这也使得后世学者进行了不少的引申和解释。
孔子在《春秋》中评断史事时,是通过谨慎的用字来表现自己立场的。其“属辞比事”,皆有精到的考虑。同记战争,有伐、侵、征等区别;同记杀人,亦有杀、弑、歼等不同的表述方式。《春秋》由周礼出发,为尊者讳之处很多。后人把这种“寓褒贬,别善恶”的写法看成是《春秋》特有的“笔法”,其实这是当时史官们约定俗成的惯例。曹刿曾说的“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书法原则为当时史者们所共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