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和城内布局

3.形制和城内布局

(1)城垣和城壕。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左右,南北最宽处2.7公里左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垣四角呈弧形,没有急转弯。四周城垣除南垣较直外、东、西、北三面均成弧形,据实测,东垣2531米,南垣3250米,西垣2430米,北垣3560米,总长11771米,约合23.5华里。

鲁城四面均有城壕。壕与城垣间距少则10余米,多则30米,壕宽多在30米左右,深约4米。西北两面城壕乃利用洙水而成。清乾隆年间所修《曲阜县志》载:“鲁城旧址,东南犹迤逦相属,东北城隅有五泉,今所称洙水之自出也。循洙而西望,至圣林门在城上,由林西村绕洙南行,接今县城,犹隐隐有数段可寻。”鲁国时代的洙水或已大致如此。《春秋》庄公九年载:“冬,浚洙。”杜预注:“浚深之,为齐备。”知当年鲁城城壕确有相当深度。

(2)城门。

关于鲁城城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太平寰宇记》载:“古鲁城,春秋之时鲁国都也,其城凡十有二门。”

元人杨奂《东游记》说得更具体:“鲁门一十有二:正南曰稷,左曰章,右曰雩。正北曰圭,左曰齐,右曰龙。正东曰建春,左曰始明,右曰鹿。正西曰史,右曰麦,归德其左也。”

但是1977年对鲁国故城的大规模勘探中仅发现有十一座城门。《曲阜鲁国故城》载:“其中,东、西、北三面各三座,南面两座。南垣经三次钻探,最后钻孔的距离缩小到两米,但没有发现另外的城门。”

关于鲁城城门,古文献如《春秋》、《左传》、《公羊传》、《国语》、《吕氏春秋》、《史记》等的记载中均有涉及,出现的名称有东门、上东门、鹿门、子img门、莱门、雩门、南门、高门、稷门、雉门、争门、石门、吏门等,但都没有指明确切方位。自然,这些有的是同为一门的别称。另外,文献中还记述了某些发生于城门附近的历史事件。如因临雩水而得名的南垣雩门,公子偃曾自此门出师伐宋,孔子曾与曾点等人在门外浴沂。又如稷门,《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曰:“春,新作南门。”《左传》曰:“书不时也。”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城自始建开始,以后也曾有所更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鲁城南垣,考古探掘仅得二门,其布局也较合理,或者鲁城确曾有过这样的历史时期。然而,《太平寰宇记》、杨奂《东游记》明说鲁城有十二门,后者还具体交待了各门的名称,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文献所记必有所本,不会无中生有,不能轻易否定。从《曲阜鲁国故城》一书所附《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看,其中所绘十号干道图很值得注意。据作者介绍,十号干道位于鲁城的东北部,可能是鲁城东部古城村西居住址通向北东门的一条干道。路的北端,仅见于北东门的内外,在五泉庄西南的窑场西侧,也发现了一段路土”,在颜林南至古城村西,高阜的北沿,又有一段,这三段路土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宽度一致,可能是同一条干道保存下来的三段路土。由作者介绍得知,十号干道北端通向北东门,全干道所经之处,为今五泉庄西、颜林南、古城村西,再往南就不见了。那么顺此路向南,南城垣应有一座南东门,此十号干道才有去向。并且,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从来就讲究对称,没有南东门似于理有悖。我们不便因没有发现此门,就否定古文献所记古鲁城有十二门之说。

据《曲阜鲁国故城》介绍,探掘发现各城门大小不一,门道长在38—42米之间,宽7—15米之间。门道内路土有的一层,有的两层,深度和厚度也有差别,这说明各城门使用的时间也长短不等。

(3)城内干道和排水系统。

城内共发现主要交通干道10条,其中东西向的横行干道和南北向的纵行干道各5条。这些干道大都连接城门与城门,城门与大型的建筑。

城内的排水道系统位于鲁城北部,东连东城城壕,穿东北门北侧逶迤西流,约在西中门以北40米处穿越城垣,注入西城城壕(即洙水)之中。

(4)中城和贵族居住区。

先秦时代,国都有城、郭之分。《吴越春秋》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所谓城,即国君居住之地。文献中鲁都的城称为“中城”,郭则称为“城”或“郛”。据考古勘探,在鲁故城的中部偏东,今周公庙高地上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址,面积约1平方华里。殿基建于高出地面的岩石之上,形成了大大高出地面的高台。在发现的宫殿基址中,最早的属于东周时期。勘探证明,宫殿四周有夯土围墙。学者们推测,这处大规模的宫殿基址,应当就是鲁国宫殿所在的中城。《春秋》成公九年和定公六年所载的“城中城”,就是指修筑这一小城而言;《春秋》襄公十九年和哀公四年所载的“城西郛”(杜预注:“鲁西郭”),则应是指对外围大城的修筑。《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杜预认为:“雉门,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这里所说的雉门,即中城之南门,门的两侧立有石阙。

考古勘探中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中城基址,不过,就城内的布局加以分析,它应当与东周时的殿址为同一所在,可能被晚期建筑所压或破坏而没被发现。

鲁国贵族的居住区位于中城的附近,鲁城的东半部。这时期,“凡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1],鲁国自然亦如此。《水经·洒水注》载:“阜上季氏宅,宅有武子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氏“益官于郈氏”,故郈昭伯怨季氏;又鲁昭公联合郈氏进攻季氏,孟孙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叔孙氏为救季孙氏,“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周公台在鲁中城一带,说明季孙氏居于中城西北二里,与郈氏为邻;孟孙氏居于季氏东南,叔孙氏居于季氏西北,均离季氏不远。又鲁之东门襄仲(公子遂),因居鲁东门之内,故称东门氏,则在鲁城东中门和中城之间。考古勘探中,中城周围发现许多夯土基址和居住遗址,这当即是贵族居住遗址。

(5)手工业作坊。

考古勘探中,鲁城内共发现冶铜、冶铁、制骨和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10处。其中冶铁遗址2处,均为战国至汉代遗址;冶铜遗址2处,分别为西周至春秋和西周至汉代的遗址;制骨遗址3处,分别为西周和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制陶遗址2处,分别为西周前期和春秋时代遗址。这些作坊,除一处冶铁遗址及一处冶铜遗址外,其余均分布在鲁故城的西半部,或与西半部的居住遗址相连,或座落于其间。说明鲁城西半部乃鲁国的手工业工人或下层人民居住之处。

(6)墓葬区。

鲁故城的墓葬区,基本上分布在城西部三分之一强的范围以内。考古工作者在发现的五、六处墓葬中,对四处作了试掘,清理了128座西周墓葬。从墓葬的葬式、葬俗、陶器组合和器物形制上看,这四处墓葬显然分别属于两种类型。其中三处墓葬比较一致,《曲阜鲁国故城》一书称之为甲组墓,另一处称为乙组墓。在一座春秋早期的甲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有铭铜盘,铭文为“鲁白者父作孟姬嫞媵盘”,是姬姓之白者父为其出嫁之长女所作的陪嫁器。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同姓相婚、其生不蕃”的道理,所以,一般情况下同姓之间不相婚配。由此,我们可知甲组墓非鲁国宗室姬姓之墓,当属土著的商奄遗民。在乙组墓葬中,有两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中有带铭铜器,从中知一为鲁伯悆父之墓,一为鲁司徒仲齐之墓。由后者曾官任司徒断定,墓之主人是鲁宗室成员,乙组墓属周人墓葬。

在鲁城内,除了中城、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农田杂错分布其间。《孔子·让王》篇的一段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田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此段故事虽不可据为信史,但鲁城内有开垦成农田的土地,则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