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传统与鲁国外交

2.礼乐传统与鲁国外交

春秋时期,鲁实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鄫等国皆勤享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的原因,皆是鲁乃周礼所在,绝非畏其侵削而屈服之。诚如近人韩席筹所云:“鲁为齐弱久矣,然而河济海岱间诸小国,率亲鲁而远齐,岂无因而至哉!观曹太子来,则宾之以上卿;滕、薛争长,则婉言以和之;介葛庐来,则礼之加燕好。盖鲁能秉周礼,以怀柔小国,故小国亲睦而来服也。”[49]

鲁国春秋时期外交的主线还是在与齐、晋等大国的关系上。鲁国周环齐、宋、卫等国,“春秋时,鲁于列国邦交,自齐、晋两大国外,惟宋、卫最亲”[50],鲁人结霸强之好,是为了更好生存,而“为四邻之援”,则是备“国之艰急”。[51]然而,在对待各国的态度上,鲁人似乎又不尽相同。鲁与晋、卫乃兄弟之国,与齐、宋则是婚姻之国,与对待齐、宋相比,鲁人在与晋、卫交往中态度要温和得多。当然,鲁国只有西南部地势较平,与宋连界,西北部汶水流域的沃田又与齐接壤,春秋之时,鲁常以宋、齐为敌手,自有地理形势上的因素。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原因,周人有亲同姓的传统,尽管周王室已失去了统御与羁縻的力量,但鲁人身上仍体现着周人的这一宗法精神,“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便出自鲁人之口。

齐桓公时,由于他“遵旧典,守信义”,“正而不谲”,“尊王攘夷”,鲁国甚至成了齐国可靠的同盟军。然而,齐桓霸业结束不久,鲁僖公即背叛了齐国,晋文称霸后,鲁国便依晋抗齐了。此后,鲁对齐国叛服无常,在有求于齐时,鲁常常抬出两国始祖周公和太公来,用以说明使鲁免于饥馑是为了“周公、太公之命祀”[52]、两国应“世世子孙无相害”[53]等等。而有时候,鲁又常常利用礼乐制度作为对齐斗争的工具,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就是如此。鲁对晋国,情况则大不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日。”鲁国始终服膺晋国。根据周代的定制:“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四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54]春秋之世,在周王室式微的情况下,因为鲁国的特殊地位,齐、楚、吴等国都曾向鲁献捷、遗俘,晋曾向周王献捷。定公三年,鲁则使季桓子献郑俘于晋,证明晋在鲁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又,据《左传》记载,襄公三年,鲁公朝晋,“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为了求睦于晋,鲁国行事几达于超越礼仪的地步。而对齐国,鲁人态度正相反。哀公十七年(前478),鲁公与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同一礼仪,对晋对齐,截然相反。再如,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卫恃楚而不事晋,晋便于温之会时执卫成公,晋君暗中使人鸩杀卫成公,但未得逞。晋君处于骑虎难下的窘境。鲁国这时便出面为卫成公求情,送玉二十毅予晋人,晋侯乘势释卫公。这样,鲁既讨得晋人欢心,又释卫侯之难。以上数例中鲁对齐与晋卫关系中的差异,归根结蒂如晋人所说:“晋与鲁、卫,兄弟也。”[55]在周初封建中,鲁与卫、晋是宗亲诸侯之最,后来卫国沦为大国附庸,晋与鲁遂成为宗周文明的中心,鲁国尊晋,也是周人的宗亲观念在起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历来有不少正统儒者从周代传统礼乐的角度指责鲁国:一是不能“总帅诸姬”,对周王室“勤修朝聘之礼”;二是“奄然坐大”,悍然接受小国之朝,而“莫知有字小之义”。表面看来,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左传》所记的269年间,周之聘鲁七,赐命三,归脤一,赗葬四,来求三;而鲁君臣仅朝聘于周八,会葬四。对王室如此,则存恤小国似乎就更在其次了。但是,自西周末年宣王废长立幼为鲁择君以来,诸侯便已“多畔王命”[56],“从是而不相亲睦于王”[57]。以后,王室更是内乱频仍,德威不济,到这时,迭然而兴的“尊王”强霸以及号为“宗邦”的鲁国本身却成了诸侯殷勤执礼的对象,“共主悉臣之义”在人心中已彻底动摇。如简王即位,邾子不朝天子而朝鲁;灵王之丧,楚子昭卒,各国诸侯大夫在楚送葬而周无人。鲁亦如此,在不遑奔走列强之时,周室既已陵夷,也就无暇朝王了。另一方面,鲁国公室与周王室同宗共亲,君统、宗统合而为一,此时,“尊王”之义既失,而“亲亲”之义尚在,正如成王称周公为“叔父”[58]一样,襄王派使者于僖公二十四年(前636)赴鲁告难时,亦称僖公为“叔父”。王室殷勤于鲁,或由其辈份低鲁使然。小国交鲁,鲁虽遭“无一介之使往报其礼”之讥,但其中亦似有亲近同姓的意思存在。时人的宗法观念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59]在诸小国中,曹、滕与鲁为同姓兄弟,邾、莒、薛、杞,皆为异姓。故曹太子朝鲁,鲁以上卿相宾;滕、薛争长,鲁长滕侯。而邾、莒皆鲁之近邦,杞、邾则频频朝鲁,然杞侯之朝,以不敬见讨,邾、莒也为鲁国世怨。鲁自春秋以来国势日弱,其不能修好异姓近邦实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