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的礼乐传统与孔子之学的创立

2.鲁国的礼乐传统与孔子之学的创立

从长远着眼,鲁国的礼乐传统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应该是造就了儒家孔子之学,并由此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85]孔子思想的产生便密切关联着鲁国“先辈们的传统”——礼乐传统。

春秋中期以前,学术本为官有。章学诚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86]“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亦非官莫属。”[87]所以,《礼记·曲礼》说:“宦学师事,”官守与师传是合而为一的。当时,礼乐教育是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礼记·明堂位》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孔颖达以为此“明鲁得立四代之学,”《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清末黄绍箕据而认为:“天子畿内,学校林立,而诸侯之国,则必待命而后敢为。故西周诸侯,未闻有以兴学显者。惟鲁得立四代之学。”[88]庠、序皆为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瞽宗是商代的学校,乃是学乐之地,毛奇龄《学校问》说:“曰瞽宗者,以殷重教礼也。”关于廪、序、瞽宗,鲁国史料无明确记载,但鲁有頖宫是可以肯定的。頖宫是鲁之国学,或称大学。春秋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诗·鲁颂·泮水》所载鲁人在泮“献馘”、“献囚”、“献功”来看,鲁国十分重视在泮宫进行军礼等的教育。除国学外,鲁太庙也是鲁国讲习礼乐的重要场所,《论语·八佾》中“子入太庙,每事问”即其明证。

礼乐教育是通过教导者的示范来进行的。《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礼记·文王世子》说:“秋学礼,执礼者诏之。”何谓“执礼”,郑玄说:“礼不诵,故言执。”这是说,学礼与学习诗、书有别,学习诗、书乃诵读文字,而学礼则是演习仪式。《左传》文公六年记:“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季文子求遭丧礼,乃是求于鲁国知礼之人。礼与诗、乐又是不可分的,“音乐演奏以‘诗’为乐章,诗、乐结合便成为各种礼典的组成部分”[89]。据记载,在治世诸侯相朝的享宴之礼中,宴会时就常常赋诗,这些诗有不少就见于今本《诗经》。吴公子季礼至鲁请观周乐时,鲁为他歌唱各地风诗以及雅乐,也大致与今本《诗经》相合。有学者认为,《诗经》是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90]这是很有道理的。《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史记·孔子世家》也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看来,礼与诗、乐是不可分离的。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说明诗、乐的学习乃从属于礼的学习。

然而,春秋以来,原始宗法制度解体,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周代礼乐既有崩坏之势,则“王官之学”的典章制度也渐而失传,如在鲁国,其乐人便四处流散,境况不佳:“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91]这时期,不仅许多贵族不习礼文,即使有些人主观上企图保存周礼,但也没灭了礼之本义。可是,礼毕竟是鲁国的立国之本,于是,在鲁国,“无论正在上升或没落的大小贵族,都感到礼坏乐崩于自己不利,也就是都感到没有文化难以保护自身利益”[92],因此,当时贵族阶级中的个别人便思收拾遗散,弘扬礼乐传统。孔子生在当时,出身于下层之“士”,自幼好学,欲借此进身当政。所以,他便广问博学,当郯子至鲁时,他欲匆匆向学;“入太庙,每事问”;还适周问礼,学琴于师襄,访乐于苌宏。孔子所学以礼、乐为主,他的一家之学便是在此基础上集合了西周以来之文籍及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而形成的。

孔子精于礼乐是他受到当时士大夫敬重的重要原因。儒者公孟子曾说:“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93]孔子知礼,遂成为时人学礼的去处。“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94]鲁大夫孟僖子陪同昭公到楚访问时路过郑国,当郑伯慰劳他们时,孟僖子“不能相仪”,到了楚国,又“不能答郊劳”。所以,他深为自己“不能相礼”感到痛心疾首,故回国后听到“能礼者”便从而问学。临终前,他对其大夫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因此,“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95]。孔子重视礼、乐,在《论语》等书的记载中也随处可见,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6]等。他有感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论次《诗》《书》,修起礼乐。时下,不少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礼”作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宗法性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因此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97]孔子以其礼乐之学传授生徒,开私家讲学之风,儒学于是创立。所以有人说,早期儒家之学为贵族改良派之学,“礼”学为早期儒学之骨干。[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