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隐公摄位

二、隐公摄位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自伯禽至隐公,鲁凡14君。这段时期,鲁国虽然在君位问题上产生过动荡,但总起来看,鲁国的政局还是相对稳定的。西周时,鲁国的君位继承原则是继及相间的,但继承父位者应以嫡长子为限,否则,就是“不顺”。人们的这一观念从宣王为鲁择君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这时,周王虽然没有遵循这一制度,但人们毕竟已有了明确的嫡长制的概念,即立太子时应遵循“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0]的原则。隐公摄政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隐公名息姑[21],为伯禽七世孙,惠公之子,声子所生。先是,惠公元妃为宋女孟子,孟子死后以声子为继室而生隐公。后来,惠公又娶了宋女仲子。据说,仲子为宋武公之女,仲子出生时,“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这大概如吴曾祺所说:“鲁,古文作img,手文或有似之者。曰‘为鲁夫人’,乃家人见其异而私议之辞。”[22]并不是《史记索隐》所谓手文作此四字。不过,仲子却因此成了鲁惠公夫人,后来还生了桓公。[23]

隐公在惠公死后摄政当国,而不称即位,实有诚心在焉。实际上,这是周代传统的宗法制度在起作用。对此,近人韩席筹曾议论说:

隐公摄政,《公羊》以为将平国而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吾尝疑之,读《左氏》叙二公之所生而恍然矣。夫隐,惠公继室之子,国人所共知也。桓公之为嫡,国人所不知也。何也?礼,诸侯不再娶。孟子卒而声子继,则隐非嫡而嫡也。桓母仲子亦妾媵耳,而徒以手文之祥为鲁夫人,则荒诞无稽,桓之为嫡微矣,岂国人所得知哉?以国人所莫知,则不让可也。是以谷梁子曰:让桓非正也。虽然,三《传》斤斤于二公所出,非贬隐也,乃贤之也。泰伯、伯夷之让,孔子美之曰至德,曰求仁。况隐之非不当立,而欲成父志,亦泰伯、伯夷之心乎!且隐之摄位,亦可谓诚矣。[24]

隐公未摄位前,桓公已在惠公之时被立为太子,惠公死后,此时桓公亦然幼弱,故隐公暂摄君位。

隐公摄行国君之政期间,致力于鲁国的内政与外交。摄位之后,便欲求好于邾;又求成于宋,与之通好,继而与戎、郑、齐也相继交合。隐公十年(前713年),还与齐、郑联合伐宋,“败宋师于营”,取郜、防二邑。用清人马骕的话说,这时的鲁国“用师宋郊,连兵许国,直于齐僖、郑庄并驾中原”[25]。另一方面,隐公始终恪守摄位之义而无所违离,不仅居摄而不行即位之礼,与邻国讲求修睦之谊,而且父改葬不临,母没不赴,卫侯来会葬时不见;鲁大夫众父卒时,隐公也不与小敛,而大夫卒而国君亲视小敛乃当时之礼,春秋时鲁君率能行此礼。隐公不行此礼,或系自谓摄位,谦让而不以国君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