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与邾、莒、杞、戎
春秋前期,与鲁利害较多的小国,主要有邾、莒、杞、戎几国。
鲁与邾。邾是位于鲁国南面的曹姓国。到春秋初期,邾还没有受到周王室所封的爵位,名义上仍是周的附庸,但其国势已发展的相当可观,在鲁国周围的各小国中,称得上是面积最大、势力最强的一个。邾国的北境,距离鲁都曲阜甚近,大概因为常遭鲁国的欺侮,在春秋初年与鲁的关系不太和睦。鲁隐公即位后,“欲求好于邾”[9],方与邾国国君仪父在蔑(今山东泗水县东)结成盟国,但此后鲁经常背弃两国的盟约。隐公五年(前718),邾因宋国侵占其地,联合郑国伐宋,鲁国拒绝了宋国的求援。而两年之后,鲁见到宋、郑暂时媾和,竟为了向宋国讨好,出兵伐邾,替宋国进行报复。桓公八年(前704),又出兵侵伐邾国。邾虽两次受鲁侵伐,仍竭力与鲁保持关系,前往鲁国朝见。于是在桓公十七年(前695)春,两国国君在趡(今山东泗水县南)再次结盟,以重温蔑地之盟。但当年秋,鲁就背弃盟约而协助宋国伐邾。到春秋中、后期,鲁对邾国的侵伐则更加严重。
鲁与莒。莒是少昊氏的后裔所建立的己姓国,初都于介根(今山东胶州西),后迁于莒(今山东莒县),其国势略与邾国相当。春秋初年,鲁与莒的关系也不和睦。隐公八年(前715),在纪国的斡旋下,隐公与莒子始在浮来(今山东莒县西)结盟。但莒国自恃离鲁国较远,并不肯卑服于鲁,春秋前期,前往鲁国朝见的小国甚多,唯没有莒国朝鲁的记载。并且常与鲁为争夺分布在两国中间的一些小国发生争战。隐公时期,莒灭掉了向国(今山东莒县南),而至桓公时期已为鲁所有,后又被莒夺回。至春秋中后期,两国之间的争战更为频繁。
鲁与杞。杞是夏禹的后裔,姒姓,原在今河南境内,建都于雍丘(今河南杞县)。西周末期,杞因屡遭淮夷的侵伐,被迫东迁到今山东境内,建都于今新泰一带,成为鲁的邻国。在两周之际,鲁国经常侵夺杞国,迫使杞人再次东迁,立都于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数十年心血所开辟出来的土地尽为鲁国所有。春秋后期,晋国曾两次为杞向鲁国索取要的“杞田”,即原来的杞国故地。[10]
春秋前期,杞国事鲁甚为恭敬,但由于在迁入山东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东夷文化,颇受鲁国的卑视,被称之为“夷”。鲁桓公二年(前710),杞武公到鲁国朝见,所用的礼节是夷人之礼,被鲁视为“不敬”。杞武公刚刚回去,鲁就出兵进入了杞国,进行讨伐。杞武公只好于次年又来到鲁国,与桓公会见于郕(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向鲁赔罪求和。不过,鲁国为了在小国中树立威信,有时也能对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隐公时期,杞受到莒国的侵伐,被夺取二邑,两国由此失和。桓公十二年(前700),桓公出面与杞侯、莒子在曲池(今宁阳县东北)结盟,调解了杞莒矛盾。鲁国插于两国冲突,无疑对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鲁与戎。春秋时期,戎族各部与华夏族杂处,与鲁国交往的戎位于今山东曹县西北。鲁惠公时期,鲁与戎保持着友好关系。隐公二年(前721),鲁、戎又会于潜(今山东济宁市西南),戎人请求与鲁结盟,大概是因为戎非鲁族类,隐公不愿与戎结成盟国关系,拒绝了这一要求。而戎人一再请求结盟,隐公终于同意,于当年八月与戎在唐(今山东曹县东南)结盟。桓公即位后,又与戎再次结盟于唐,重温旧好。但到庄公时期,戎见鲁在与齐的争衡中势力渐衰,便背叛了盟约,于庄公十八年(前676)侵袭鲁国。被庄公率兵击退,一直追逐到济水西岸。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庄公又亲率大军对戎进行了一次讨伐。此后,鲁、戎之间便没有了关系。
[1]《左传》隐公六年。
[2]《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3]《左传》桓公十八年。
[4]《左传》庄公八年。
[5]《史记·齐太公世家》。
[6]《左传》庄公十年。
[7]《孟子·告子下》。
[8]有关微国的考证,参见郭克煜《微国史考略》,《齐鲁学刊》1982年第4期。
[9]《左传》隐公元年。
[10]有关杞国在两周之际的历史,参见郭克煜《杞国迁居山东问题》,《齐鲁学刊》198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