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哀公逊越
公元前494年,鲁定公死,定公子蒋(或作将)即位,后谥哀公(或云出公)。其时三桓势力虽经家臣之乱,有所削弱,但鲁公室权力却一仍其旧,仍处于三桓控制之下。哀公十四年(前481),齐陈恒杀齐简公。孔子急忙朝见哀公,劝哀公讨齐以正君臣之义。哀公却不敢做主,让孔子去向三桓请示。
哀公初年,鲁齐关系时好时坏,战事不断;不久又受制于吴。三桓及哀公穷于应付,内部矛盾暂时缓和。哀公后期,鲁投靠越国。哀公欲以越为后盾驱逐三桓,双方矛盾加剧。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哀公朝越,与越太子适郢相处甚欢,太子欲“妻公而多与之地”。三桓闻之甚惧,急忙厚贿越太宰而止之。次年,哀公自越归国,卿大夫迎哀公于五梧(鲁南部边地)。哀公指桑骂槐,指责三桓“食言而肥”(季康子名肥),宴饮也不欢而散。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哀公“降礼”以吊之,以示不满。
史载公子荆之母为哀公妾,深受宠爱。哀公欲立之为夫人,使宗人“献礼”。宗人拒以“无以妾为夫人之礼”,哀公大怒,坚持立之为夫人。又传说:公子荆之母死后,哀公亲为“齐衰”,也违反了周礼。由是“国人恶之”。
哀公上不能取威于卿大夫,下不能取信于国人,自然难安其位。哀公曾问孟武伯:“余及死乎?”表明了他对三桓的怨恨,也透露出他的恐惧。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哀公终于逃亡国外。对此事,《左传》与《史记》记载稍有不同。《左传》云:“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陉氏,因逊于邾,乃遂如越。国人施公孙有山氏”。依此,哀公为自动逃越,且其后不知所终。
《史记·鲁周公世家》则云:“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陉氏,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依此则是三桓先“攻公”,哀公被迫逃亡,后又归国,不久即死,显为遇害身亡。
《左传》多袒季氏及三桓,故此事当以《史记》为准。童书业认为:“《左氏》不载三桓攻公及哀公复归死于有山氏等事,一若终于越者,此为季氏讳也。公孙有山氏为季氏党(参哀二十四年传),受季氏命暗杀哀公,完全可能。观上引传末云:‘国人施公孙有山氏’,苟无弑君之罪,恐不得有此事。哀公谥为‘哀’,不谥为‘出’,亦可证其被弑。”[20]
[1]《论语·季氏》。
[2]《论语·季氏》。
[3]《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4]《左传》定公六年。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史记·孔子世家》。
[7]《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录卷二》。
[8]《后汉书·陈宠传》注引。
[9]《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10]《洙泗考信录》卷二。
[11]《论语·子路》。
[12]《论语·季氏》。
[1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十二“孔子仕鲁考”。
[14]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71页。
[15]《洙泗考信录》卷二。
[16]《谷梁传》、《史记》所记与《左传》略异而更誇饰。
[1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十三引。
[18]《左传》定公十二年。
[19]《史记·孔子世家》。
[20]《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