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称霸与鲁国屈服
2025年09月26日
3.齐桓称霸与鲁国屈服
从桓公时期到长勺之战,鲁国在与齐的争斗中,虽然常居于被动地位,但双方国势基本相当,互有胜负,齐也无奈鲁何。而在长勺之战后,由于齐桓公致力于内政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起来,鲁国则明显落在后边。因此鲁与齐国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庄公十三年(前682),齐桓公为平定宋国的内乱,召集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内)会盟,首开春秋时期诸侯主天下盟会之例,已显示出齐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会后,齐又以遂国(今山东宁阳县西)不应召参加盟会为由,将其灭掉,使齐国的势力伸至汶水北岸,迫近鲁都。鲁国深感威胁,于是在当年冬天,庄公与齐桓公在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北)结盟开始言和,实际上就是表示服从齐国。由于鲁国在诸侯国中有一定的声望,又是与齐相邻的大国,所以鲁国的归附与否,关系到齐在诸侯中的地位是否稳固。鲁国既服,齐又对鲁采取了拉拢的策略。《国语·齐语》载:“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棠、潜本来是齐国侵占的鲁地,因鲁服于齐,又归还给鲁国。
庄公十五年(前679),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等国诸侯会于鄄(今山东鄄城西北),开始称霸。不过,当时鲁还并没有完全放弃与齐争衡的企图,仍然伺机脱摆齐国的控制。庄公十七年,郑国露出叛齐之意,遂国的遗民也尽歼戍守遂地的齐兵。庄公认为有机可乘,便接连派其母文姜至莒,欲与莒国联合叛齐。齐则再次对鲁采取军事手段,于庄公十九年(前675),纠集宋、陈两国攻打鲁国的西境。于是,鲁国方完全放弃与齐争衡的幻想,彻底向齐屈服。是后,庄公改变策略,极力讨好于齐,成为追随齐桓公争夺霸权的忠实与国。鲁弱齐强的形势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