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安鲁

1.齐桓安鲁

鲁在齐桓公称霸后,成为齐的与国,正当鲁国积极追随齐桓公的霸业之时,由于庄公去世,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庄公去世后,公子季友奉庄公的遗命立公子般为君,但即位仅两个月就被公子庆父杀死,季友逃奔到陈国。嗣后,鲁人又立了庄公的庶子启方为君,即鲁闵公。闵公初立,因控制不了鲁国的局面,便寻求齐国的支持,与齐桓公在落姑(今山东平阴县)结盟,并请齐国出面召回了季友。这次结盟,实际上是闵公的君位得到齐国的认可,所以史称闵公是“齐人立之”[1]。

不过,齐桓公在安定闵公君位的同时,也怀有乘乱吞并鲁国的野心。不久,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省问国难,仲孙湫回国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齐桓公问:“怎样才能除掉庆父”?仲孙湫说:“他作乱不止,将取灭之”。齐桓公又问:“是否可以夺取鲁国”?仲孙湫回答:“不可。鲁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2]。于是,齐桓公才打消乘乱吞并鲁国的念头,致力于平息鲁难。十分明显,由于鲁国保存了以周礼为代表的旧文化、旧制度,虽然势力已衰,但在各诸侯国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齐国在与鲁的关系上,也正是利用鲁国的这点虚名,才竭力拉住鲁国。

闵公二年(前660),庆父又与庄公的夫人哀姜合谋弑杀了闵公,欲自立为君。季友奉庄公的另一庶子申逃到邾国。庆父因得不到国人的拥护也逃奔莒国,公子申回国即了君位,即鲁僖公。齐桓公得知,马上派上卿高傒到鲁国结盟,确立了僖公的君位。即《国语·齐语》所说的“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至此,鲁国的内乱方得以平息,齐桓公也因此博得“安鲁”的美名,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