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与郑
郑是周宣王的弟弟桓公友的封国,初都于郑(今陕西华县)。平王东迁时,郑武公灭掉虢、郐等小国,迁至今河南境内,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东北)。鲁与郑虽不是邻国,但在春秋初期的关系也相当紧张。鲁惠公时期,身为公子的隐公曾率兵伐郑,在狐壤(今河南许昌市北)被郑国打败,作了俘虏,后来通过向郑大夫尹氏行贿,才在尹氏的帮助下逃回了国。隐公即位后,鲁国恢复了与宋国的关系,也有与郑和好的意图。在郑、宋之间的战争中,隐公两次拒绝援宋,等于向郑作出了表示。于是在隐公六年(前717),郑便派出使者,与鲁弃怨结好。
郑在与鲁结好后,为实施其远交齐鲁,近攻宋、卫的策略,极力拉拢鲁国。郑在鲁国附近原有一块来助天子祭祀泰山的祊田(今山东费县东),鲁在郑国附近也有一块朝见天子时居住的许田(今河南许昌市南),郑以放弃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请求用祊田换许田,并马上向鲁作了交割。隐公十年,又把从宋国夺取的两邑送给了鲁国。因此,鲁与郑国的关系日益密切。隐公十一年(前712),鲁、齐又协助郑国伐许,攻下许都。齐僖公提出把许送给鲁国,隐公不受,而转让给了郑国,做为报答。桓公即位后,又与郑国结盟于越(今山东曹县附近),完成了祊田与许田的交换,郑庄公并亲自到鲁国拜谢结盟。
但是,鲁、郑两国的关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郑国亲鲁,意在对付宋、卫等国。桓公二年(前710),宋太宰华督杀死宋殇公,迎立避居郑国的公子冯即了君位,向郑表示亲善,使郑、宋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几年之后,郑庄公又在繻葛大败王师和虢、蔡、卫、陈等国军队,国势盛极一时,对鲁国也强横起来。鲁桓公六年(前706年),北戎侵伐齐国,郑太子忽率兵救援大败戎兵。其他诸侯国的大夫也率兵为齐戍守,齐向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做为答谢,并请鲁国代为安排各国的先后次序。鲁按周王的封爵,把郑排在了后面,太子忽自恃有功,大为恼怒。时过四年,郑竟以此为由,会合齐、卫军队讨伐鲁国,在郎地打了一仗。到郑厉公即位后,由于郑、宋关系再度紧张,鲁、郑关系才又密切起来。但为时不久,随着郑国发生内乱,两国关系又出现了问题。
桓公十五年(前698),郑厉公想除掉专权的大夫祭仲,不料计谋泄露,被迫逃奔国外,郑昭公(太子忽)回国即位。鲁国为送厉公回国复位,便联合宋、卫、陈、蔡等国连年伐郑,结果不但没能送回厉公,两国的关系也破裂了。此后,鲁国还想与郑交好,但郑因国内长期动荡不安,且惧怕齐国,已无意与鲁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