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神
2025年09月26日
1.天神
这里主要是指对“上帝”(天)及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崇拜与祭祀。
由较早的史料来看,鲁国是祭“上帝”的。《诗·鲁颂·閟宫》有“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的诗句。《左传》哀公十三年载:子服景伯谓吴人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季辛而毕。”《国语·楚语下》也说:“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
由《鲁颂·閟宫》来看,鲁人心目中的“上帝”或“后帝”即是“”,是他降身于姜嫄而生育了周之先祖稷。鲁人的“上帝”既是天神,同时也是祖先。西周金文中的“上帝”也多是对“下帝”而言的,死去的先王甚至都可以称为“上帝”。
鲁人对“上帝”的祭祀主要是在“禘”与“郊”祭中举行的,似无专设的祭典。“禘”祭是宗庙之祭的一种,属祭祖时兼及“上帝”。“郊”祭主要是祭稷神,是祭谷物之神兼及“上帝”。由此也可以看出鲁人“上帝”的双重性。
据《春秋》、《左传》记载,鲁国对日、月、星辰也时有祭祀。时人认为:日、月、星辰的异常意味着天灾人祸即将降临,“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29]。
春秋时,人们已经知道日食多发生在初一,即朔日。因此,每月初一都要举行“告朔”礼,即祭日。告朔一般多行于南郊,而后再“朝庙”、视政、颁历。告朔之祭多以羊为牺牲。《论语·八佾》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春秋》中也记有鲁公不视朔之事,足见告朔之礼至春秋时已有荒废的趋势。
按周礼,初一如果有日食发生,意味着君主要有灾祸降临。国中要举行一系列的禳祷活动,百官着素服,君主素食,避正寝,击鼓于朝,用币于社,史诵谢罪之辞,如此才能为国君消灾。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夏,鲁发生日食。祝史请用币于社,执政者季平子不许。孟昭子由此认定季平子有不轨之心,因为他“不君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