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趋”的颜回
颜回(前521——481年)字子渊,亦称颜渊,少孔子30岁。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的父亲颜路亦曾师事孔子。颜回的早年生活是比较贫寒的。孔子曾夸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58]据《庄子·让王》篇记载,孔子曾经询问颜回:“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答道:“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如果这种记载可靠的话,那么,颜回也有一定的家产,乃属于自由民身份。
颜回一生都没有出仕,他一直跟随孔子学习和生活。一直到死,他都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孔子。在众弟子中,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以至于颜回死时,“子哭之恸”,并连声呼号:“天丧予!天丧予!”[59]
颜回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颜回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为他讲学,他不但不谈反对意见,而且连个疑问也不提,简直像个愚笨的人一样。可后来孔子发现他能“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所以,孔子不禁感叹“回也不愚”[60]。孔子弟子中,子贡能言善辩是著名的,可是,他还说自己不如颜回,自己“闻一以知二”,颜回却能“闻一以知十”[61]。
颜回虽然才智出众,但他并不因此而忘记奋发学习。在《论语》的《雍也》、《先进》等篇中,都记有孔子称赞颜回“好学”的话,孔子以为在自己的学生中,没有人能与颜回相比。颜回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仍然“夙兴夜寝,诵诗崇礼”,这样,他的学业进步十分明显,所以孔子夸赞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62]
孔子和儒家的学说包含着很多内容,孔子的弟子也各有所长,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后人把这称作孔子所进行的“四科”教育。颜回被列为四科中的“德行”之首,这是因为他确实有着十分突出的仁德修养。
首先,颜回十分尊敬作为老师的孔子。孔子曾经说:“回也视予犹父也。”[63]后人也评价说:“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64]曾参是有名的孝子,人们把颜回对于孔子的敬重与曾参事父作比,足见颜回对于孔子的恭敬了。颜回对孔子的态度,对孔子的其他弟子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65]颜回听从孔子的指教,按孔子的学说行事。他跟随孔子,古籍中很少有他离开孔子的记载。如鲁人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66]。
颜回尊师从师,也表现在他十分注重孔子倡导的仁德修养。他从不自我夸耀;安贫乐道;于事不强求;“不迁怒,不贰过”[67]。所以孔子夸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68]。颜回在道德方面的总趋向是和善谦恭,礼貌待人。
在政治思想方面,颜回主张君臣协调,建立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同时,颜回安贫乐道的品德中,有着浓厚的“无为”思想因素,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有“无为而治”的成份。他曾说:“愿得小国而相之,……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69]他又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70]他以舜自比,认为有所作为的人也能像舜那样把社会治理好。但他的无为而治与道家不同,他还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颜回的思想也有不足之处,他安贫乐道,自然无为等思想对后世就曾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他紧跟孔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71],这种盲从态度也不足取。
颜回虽然一直跟随孔子前后,但他可能也曾打算独立活动。《说苑·敬慎》中说:“颜回将西游”,《孔子家语·贤君》也记“颜渊西游于宋”。当然,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尚有待研究。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也有“颜氏之儒”[72]。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此“颜氏之儒”当与他有一定关系。但是,孔子生前,颜回便已去世,所以有人怀疑“短命而死”的颜回不可能形成一派。不过,颜回死时已经41岁[73],或者颜回曾独立讲学,招收弟子;或者是在颜回思想的影响下,逐渐从儒家学派中分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