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平阴之役

5.平阴之役

鞌之战后,鲁、齐之间维持了约30年的和平,齐国又开始了对鲁国的进攻。

鲁襄公六年(前567),齐国灭掉了东邻莱国,国势有所上升,便不再甘心受晋国的制约,于是在襄公十五年(前558)向鲁国北境上的成(今山东宁阳东北)邑发起进攻,襄公率兵救成,齐军乃还。第二年春,晋平公召集同盟诸侯会于溟梁(今河南济源县西),齐灵公没有到会,而派去的大夫高厚明显表示出叛晋之意,拒绝与各国结盟而逃回了国。随后,齐又两次伐鲁北境。鲁国无奈只得派叔孙豹到晋国求援。晋因上年悼公刚死,尚未举行禘祭,以及新伐许、楚之后还未得到休息,不愿出兵。叔孙豹恳求说:“以齐人之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清。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间,恐无及也”[10]。晋国方答应保护。而齐国在此后两年,仍接二连三地向鲁国进攻。于是,在襄公十八年(前555),晋便纠集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一国军队,会师于鲁济,大举伐齐。齐灵公也不甘示弱,率军御之于平阴(今山东平阴县东),终于爆发了鲁国依晋抗齐的又一次大战——平阴之战。

齐灵公在平阴南面的防门之外,挖了一里宽的壕沟作防御工事,诸侯之师奋力进攻,齐军战死得很多。晋中军副帅范宣子告诉齐大夫析文子说:“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向)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11]析文子将此话转告给灵公,灵公开始惧怕。为了虚张声势恐吓齐军,晋又命军队在山泽险隘广树旌旗,在每辆战车之上置一假人,车后拖着木柴扬起尘土。齐灵公登山望到,更加恐惧,悄然弃军而归。齐军失去主帅,也随后乘夜而遁。

于是诸侯之师进入平阴,追击齐军。鲁、卫两国都请求进攻险要的地方,配合晋军,连克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邿(平阴西)、围困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邑。接着长驱直入,攻至齐都临淄城下,焚毁四郭和西门。齐军坚守不出,诸侯之师遂向东侵至潍水、向南侵至沂水,班师而还。

第二年,晋、卫二国又两次伐齐。这时,齐国因灵公去世发生内乱,只得与晋国讲和。而鲁国仍意识到齐国还不会就此罢休,“不可以不惧”[12],连续修筑了都城的西郭和靠近齐国的武城以加强防御。

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齐庄公果然为报平阴之役向晋国发难,把因内部斗争失败逃亡到齐的晋国贵族栾盈及其党羽暗送回国,随后便乘栾氏之乱出兵进攻卫、晋,攻取晋国的朝歌,一直打到了少水。襄公二十四年,鲁国替晋国报复,出师侵齐,结果次年又遭到齐国的进攻,鲁再报告于晋。于是晋会集鲁、宋、郑、卫等十二国军队伐齐,以报朝歌之役。适逢齐庄公被大臣崔杼弑杀,齐人便归罪于庄公,向晋国求和,与伐齐诸侯结盟于重丘。鲁、齐关系也因此又进入和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