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与楚国的关系

四、鲁与楚国的关系

楚是祝融氏后裔建立的img姓国,西周时期因常受周人的征伐,始终侷促于江汉之间。进入春秋以后,楚国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春秋初期,楚国征服了周围的许多戎、蛮小国,又相继打败和灭掉了汉水之阳的一些姬姓小国,并开始向北方扩张。

鲁国与楚的接触,始于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当时楚成王初即位,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势力,遣使到鲁国聘问,欲与鲁国结好。而鲁与中原地区各国一样,历来把楚国视为蛮夷,不愿与楚国建立关系。并在此后积极追随齐桓公遏制楚国向北方发展,曾多次参与齐国对楚的军事活动。

但在齐国的霸业衰落之后,鲁与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齐桓公死后,楚国的势力乘机进入中原,由于鲁国在诸侯国中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有意拉拢鲁国。僖公二十一年(前639),楚在盂之会上拘捕宋襄公而伐宋,战后即派人向鲁国送了俘虏和战利品。而此时鲁国既不敢得罪楚国,又想依楚为援以摆脱齐国,所以也马上作出反应。当年冬,僖公就与楚、陈、蔡、许、曹等国会盟于亳(今河南商丘北),投靠了楚国。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鲁因连续受到齐国的侵伐,便遣使向楚请兵伐齐,在楚师的协助下攻取齐国的谷邑。于是,鲁把楚视为保护国,竭力维持与楚的关系。第二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叛楚附晋的宋国,僖公也特地赶去与楚、郑等国结盟。但不久以后,由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鲁国则又马上见风转舵,投靠了晋国。

城濮之战后,楚国并没有放弃争霸中原的野心,仍然不断向北进犯,从而形成晋、楚长期争霸的局面。鲁国因与晋同为周族姬姓,且晋久居中原盟主之位,需依靠晋国的帮助对付齐国,所以,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始终依附于晋国。但是,在楚国的势力强盛时,鲁国也不得不从本国的安危考虑,慎重处理与楚国的关系。

鲁宣公时期,楚庄王不断北进与晋国争夺地处两国之间的宋、郑等国,而晋国屡居劣势。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国攻破郑都,迫使郑国投降,晋国出兵救郑,被楚军在邲地打得大败而逃。宣公十四年(前595),楚国又围困宋都达数月之久,宋国告急于晋,晋竟畏楚而不敢出兵。鲁国虽然不象郑、宋等国那样成为晋、楚反复争夺的焦点,但见楚势强盛,也深以为惧。就在楚军围宋之年的冬天,孟献子对宣公说:“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动,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20]。于是,宣公急忙派公孙归父为使,前往宋国会见楚庄王,主动向楚讨好。

在宣公末年,鲁国因受到齐国的威胁而见齐向晋国妥协,又想依靠楚国的力量来对付齐国,所以遣使“求好于楚”,请求楚国出兵伐齐。但楚国由于庄王刚死,不能出兵。不久鲁宣公也死去,因而两国“不克作好”[21]。鲁成公即位后,又求助于晋,而齐则与楚国联结,准备用楚兵伐鲁。于是使鲁、楚关系紧张起来。在成公二年(前589)的鞌之战后的冬天,楚即以救齐为名,尽起全国之师攻伐鲁和卫国。楚军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地击败鲁军,接着攻至阳桥(今山东泰安西北)。鲁国只好派孟孙氏前往楚军,“赂之以执斫(木工)、执针(缝纫工)、织红(织工)皆百人”[22],并以成公的弟弟公衡为人质,向楚国请求结盟,楚人才答应讲和。随后,成公与楚、齐、秦、宋、陈、卫、郑、曹、邾、薛、鄫等十余国盟会于蜀。这次结盟,鲁与参加盟会的其他小国一样,只是畏于楚国的威胁而并没有诚意,故史称之为“匮盟”。

鲁国在楚国的势力强盛或受到其威胁时,不得不向楚讨好或屈服,但并不敢公然背叛晋国而依附广楚。鲁成公因受到晋国的非礼,曾一度“欲求成于楚而叛晋”[23],然终权衡利弊而放弃了这一念头。在蜀之盟后,由于晋国的势力复振,鲁全力追随晋国,不再与楚有所往来。为此,在襄公十年(前563),还曾受到楚的一次侵伐。直到襄公二十七年的弭兵之会后,鲁与楚的关系才有所变化。

晋、楚之间长期的争霸战争,不仅使中原各中小国家深受其害,晋、楚双方也打得筋疲力尽,形成均势。同时,各国内部矛盾也不断加剧,无力外顾,都不想再战。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宋国大夫向戌提出弭兵之议,得到各国的同意。于是,当年夏,晋、楚、齐、秦、鲁、宋、郑、卫等十四国在宋都举行弭兵大会。会上作了“晋、楚之从交相见”[24]的规定,即除了齐、秦两个大国与邾、滕等私属小国之外,原来分别依附于晋、楚的各国,要对晋、楚两国尽同样的义务,也就是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从此,鲁国“名正言顺”地成为楚国的附属国,但为了维持与晋国的关系,仍不敢过分与楚国交往。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襄公前往楚国朝见,行至汉水,听说楚康王去世,襄公及随行大夫皆欲返回,叔仲昭伯认为,鲁“不惮勒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如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不往,“若未有,不如往也”[25]。襄公才往。昭公四年(前538),楚灵王准备举行盟会,向郑大夫子产询问诸侯会不会前来,子产分析说:“必来。从宋之盟,承君之欢,不畏大国(杜预注:“大国,晋也”。)何故不来?不来者,其鲁、卫、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鲁,鲁、卫僵于齐而亲于晋,唯是不来。其余,君之所及也,谁敢不至”[26]?当年夏,楚灵王大会诸侯于申,鲁昭公果然以举行祭祖为由,推辞不往。

楚国对于鲁国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亦以武力相胁。昭公七年(前535),楚灵王建成章华之台,欲使各国诸侯前去朝贺,一起举行落成典礼,特派大宰薳启疆到鲁国召请。薳启彊重提成公二年的蜀之役以恐吓鲁国,昭公则不得不往。《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是时也,晋平王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可见当时鲁与楚国的交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直到稍后几年,由于楚国不断受到吴国的袭扰,无暇顾及中原,鲁才暂时摆脱了楚国。但到战国时代,鲁不时受到楚国的威胁,终不免为楚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