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迁徙的原因
鲁国初封,在今河南鲁山一带,周公东征之后,成王又使伯禽在今曲阜为侯。最初,鲁的辖区包括今河南的鲁山、许昌、豫东北和鲁西南等地。后来,随着鲁国统治的稳定,其辖区也当随而向东继续拓进。
那么,鲁国为什么会由西向东不断迁徙呢?这与当时的斗争形势、鲁国的特殊地位以及古代东方社会的特点有关。
西周灭殷后,在东方还存在着周朝的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有两种情况:一是殷朝的残余;一是原来就和殷朝持对抗态度的部族。这些部族力量强大,致使在殷朝末年殷纣王曾亲自率兵全力去征伐过他们。殷朝灭亡后,他们也并没马上完全臣服于周,而是长期与周王朝对抗。西周要巩固和扩大它的统治,必须不断地对东方用兵,并需要将其重要力量迁到东方去,以就近控制,这是周的既定国策。由于东方抗周的两种势力之间有矛盾,他们不能一致抵抗周人的东进,所以周人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当时的东方文化高于西方,有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其抗周的物质基础。另外,氏族制度残余的血缘关系,也使一些部族容易凝聚成体,不易被摧垮。所以,西周对东方的用兵也只能是逐步进行。
虽然总的说来需要东征,并把重要势力迁到东方来,但不是所有的周族一律东迁。西周初年不但很多异姓小国没有东迁,如杞、许、陈等(当然后来有的也有迁移)。就是周族姬姓封国有一些也原地未动。鲁国之所以东迁,这是由其特殊的地位决定的。鲁国的统治者为周公后裔,是周朝进行征伐最得力的“嫡系”部队,周王室对它寄予很大期望。《诗·鲁颂·閟宫》就记载有成王指令鲁国“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史料也证明伯禽是东征中赫赫战功的人物,不断完成了周王室给他的征伐任务。
本来出征不等于迁徙和迁国,可是,依据西周对东方用兵的最后打算,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则看出往往使出征和迁徙一起进行。西周灭商,在殷商旧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但仍然较多地保留了氏族制残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缘关系没有被打破,不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都保存了家族部落组织,所以,人们的氏族观念较强;二是土地没有私有制,一切都是以全氏族所有的形式出现。周天子是周族的最高首领,所以,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都归周天子所有。也正由于此,人们没有土地的牵挂,地域观念淡薄。只要聚族而居,他们随时可以到新的地方占有土地,组织和建立新生活。因而,迁徙也比较容易。商朝在建国前后曾多次迁徙;周朝在周公东征前后的很多封国也不断迁徙。侯外庐曾指出:“迁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别现象,因为两种氏族纽带的强固结合,土地没有能够私有,使迁国易于实行。”[19]这一分析是符合中国古代历史事实的。当然,迁徙并非无休止的进行,当政治、军事达到一定阶段,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时,迁徙也就会减少甚至停止。这个时代的到来,对鲁国来说,就是炀公时代。
[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2]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年第1期。
[3]赵光贤:《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
[4]参看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年第1期。
[5]《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6]《史记·鲁周公世家》。
[7]对于《閟宫》篇的作者,历来存有争议。诗之末章有“奚斯所作”语,或以为奚斯主持修建祖庙,或以为奚斯作了此诗,我们同意后说。请参看《鲁国的文化》一章中的有关部分。
[8]《国语·周语上》及韦昭注。
[9]《丰镐考信录》卷二。
[10]《丰镐考信录》卷二。
[1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定公四年。
[12]费,《史记·鲁世家》作“肸”。“费”地在何处?我们认为应当是《左传》隐公元年所记“费伯率师城郎”之“费”,在今曲阜西南一百里左右的鱼台境内,为伯禽东进过程中驻军之地,而非后来鲁国季氏之费邑(即今之山东费县)。
[13]《大东小东说》,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
[14]《大东小东说》,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
[15]《史记·鲁周公世家》本文及注。
[16]《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17]《澹静斋文钞》卷一,见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七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18][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19]《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