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政事的仲由

3.善于政事的仲由

仲由(前542—480年)字子路,又名季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卞邑在今山东泗水东50里的卞桥(又称泉林),当为鲁国之地。《荀子·大略》载:“子贡、季路,故鄙人也。”《尸子上》篇也说:“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路的出身是微贱的。正由于此,少年时代的子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就不得不从事各种劳作。

子路性情果敢、爽直,甚至有时表现得粗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从这里看,子路很有些古代武士的遗风。开始,他曾“陵暴孔子”,对孔子不礼,后来,在孔子的诱导下,他终于成了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在侍于孔子之侧时,子路经常显现出那刚强的神态,然而,他虽然粗鲁、卤莽,为人勇武,但对老师却是十分尊敬的。每当对老师的言行感到不理解或不同意时,子路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子见南子,子路不悦”[86];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感到难以理解,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87]孔子也经常批评子路,但内心却称许他的耿直和进取心,对他的政治才能抱有很大希望。从《论语》一书看,孔子虽对子路多所批评,但往往是希望他不要自恃其长,带有明显的善意。孔子曾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88]又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对孔子的话,子路引为自豪,但孔子认为不能就此满足,所以说:“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路在平时勇于进取,对此,孔子非常赞赏,但同时,孔子更希望他能对所学的道理要进行深入理解,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89]。孔子认为:“慎于言者不华,慎于行者不伐。”[90]人不可自夸其能。这对子路都有教益。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终于成了一位善于“政事”的人物。当孔子仕鲁时,子路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他在季氏那里干些小事,后来得到了季氏的信任而成了“季氏宰”,即成为季氏家族的总管。在此期间,他还派孔子的另一位学生高柴到季氏的费邑“为费宰”,他实际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公元前498年鲁国“堕三都”时,子路就站在孔子的立场上,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和颜回等人一样,自始至终跟随孔子。由于子路的勇武,孔子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了保护,孔子曾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91]孔子在卫时间较久,“弟子多仕于卫”,子路也在卫国做了孔悝的蒲邑大夫。

孔子返回鲁国时,子路也随着回到鲁国,并参与了鲁国的一些政治活动。如《左传》就记有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季康子曾派子路和邾人谈政之事,不过,子路可能一直没有辞去卫国“蒲大夫”之职,后来又返归卫国任职。公元前480年,卫国贵族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子路在这一事件中被杀,时年62岁。

子路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对他的能力和为人,孔子是非常了解的。季康子曾询问仲由可否从政,孔子说“由也果”[92];另有人打听子路的情况时,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93]他在卫国为“蒲大夫”时,就取得过不少政绩,使孔子:“三称其善”。子路为人诚实,信守承诺。《论语·公冶长》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又)闻”。也正因如此,他十分忠于职守,在跟随孔子的日子里,孔子有病,他为之祈祷;陈、蔡绝粮时,他想办法为孔子做饭,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总不离开孔子。所以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94]孔子对子路的了解是深刻的,因此,子路死的时候,孔子十分悲痛,说:“噫!天祝(断)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