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的鲁国

一、春秋初年的鲁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司马迁曾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从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渐而让位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列国争霸时代。实际上,周室的衰微早就开始了。周宣王号为西周的“中兴”之君。然而,此时却已危机四伏,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经济上,由于公卿大夫之间纷争现象的增多,“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的情形也不断出现。宣王本人对祖先的传统礼仪制度也有更改。在即位时,他便不愿举行“籍于千亩”的传统仪式;后来,宣王又废长立幼,为鲁择君,使得诸侯“多畔王命”[2],“从是而不相亲睦于王”[3]。另外,王室统驭力量的削弱,也难以控制和抵御周边部族的内侵,又反过来加剧了周王朝统治的全面崩溃。

周平王即位的时候,鲁国为孝公统治的末年。两年以后,孝公卒,子弗湟[4]立,是为惠公。

鲁惠公在位共46年,这时期,诸侯之强者主要有晋、郑等国。郑国尤为典型,郑庄公时甚而成了当时的一个“小霸”。郑国在春秋之初本为几百乘的小国,与齐、鲁等“千乘之国”应无法相比。但郑虽小而强,“盖以商业发展,经济富裕之故”[5]。郑国处在当时“天下”的中间,其商人足迹遍于四方。《左传》中载商人三事,全都属之郑国,这是并不偶然的,国家的保障乃是一个重要因素。

郑国的强盛,使得它在春秋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周天子无法维持统治秩序时,郑庄公便打起了“以王命讨不庭”[6]的旗帜,联合诸侯国,以稳定东周局势,所以有“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7]的说法。后来更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情,郑国与王室互不信任,用儿子作为抵押。到周桓王上台时周郑更发展到“交恶”的程度,郑人收割王室洛邑的庄稼,而且二者间还发生了战争,以至于王室惨败,连桓王本人也被射中了肩膀。郑国的地位愈加显赫,而王室却威风扫地。

鲁与郑一样属于内陆国家,但鲁国的商业却不发达。不过,鲁为伯禽封国,在西周时地位显赫,而且春秋以前,列国诸侯间彼此很少战争,鲁国作为周初在东方的强藩,地位并没有动摇,故春秋初时鲁国国力较强。

惠、隐之际,随着天下之人“共主悉臣”之义在心目中的丧失,诸侯之间彼此矛盾越来越多。这时鲁与各国的关系多有不和。惠公末年,鲁与郑也相互敌对,隐公为公子时,曾与“郑人战于狐壤”[8],隐公甚至被郑国人俘获,费了好大力气才逃回来。又由于地理形势上的关系,鲁与宋、齐两国国交亦不和。鲁国西南部地势较平,与宋接界;西北汶水流域的沃田与齐连接,故春秋之初鲁常以宋、齐为敌手。

鲁在春秋之初惟与卫国相好。卫为康叔封国,鲁国始祖则是周公,两人同为文王妃大姒之子,故卫人公叔文子说:“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9]晋人也说:“晋与鲁卫,兄弟也。”[10]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同姓之间有亲近感,鲁人就曾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1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记载也反映了时人的宗法观念:“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鲁、卫两国既为近邻,又是同姓兄弟,所以孔子就曾说:“鲁、卫之政,兄弟也。”[12]当春秋早期鲁与各国不睦之时,仍与卫国关系融洽,所以,惠公之卒,惟“卫侯来合葬”[13]。终春秋之世,鲁卫之间虽也有“以兵事龃龉者,不过数见而已,其余则行李之往来,欢好无间”[14]。

然而,从隐公开始,鲁国开始交好各国,以摆脱惠公之时国交孤立的局面。隐公即位之后,鲁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又求成于宋“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次年,“戎请盟”,秋,鲁与戎“盟于唐,复修戎好”。隐公六年春,鲁与郑结好,夏,又“盟于艾,始平于齐”。而后,鲁国加入了各国斗争的行列之中,为了彼此的利益,诸侯国时分时合,你争我夺。

童书业认为,鲁为春秋初年的一个强国,这是很有道理的。[15]公元前699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16]这是鲁国国势之极强时期。本来,鲁国国力在宋、卫等国之上,甚至有与齐争衡之势。齐国遭北戎侵犯时,齐向各国求助,战后答谢诸侯,在馈送粮饩给各国大夫时,请鲁国按班次代为分派。这不仅是因为鲁为周公之后,有“望国”之地位,而且也当因为当时鲁国具有较强的国力。在隐公、桓公以及庄公在位这段时间里,鲁与各国交战中只有一次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直至齐桓公称霸前夕,鲁之国势仍不下齐。鲁也常常侵犯杞、邾、戎、莒等小国,而小国如曹、滕、薛、纪、邓、邾等亦常常朝鲁,纪甚至一度成为鲁国的保护国。在这一时期,郑国是唯一的强国,而郑庄公仍竭力与鲁修好。

庄公以后,鲁国的国力渐渐有所衰落。由于鲁国西北汶水流域的沃田与齐接界,齐的强大容易对鲁构成威胁。而这时,齐之国力已稍强。齐与姜姓国纪有世仇,而纪与鲁为婚姻之国,纪国的国君娶了鲁女,鲁要保护纪国。后来,以纪之故,齐、鲁有隙,两国一度不和。齐襄公即位后,齐势益强。齐国灭纪国时,鲁欲合郑相救,但郑人推辞不出。后来,齐、鲁围郕,郕降于齐师。可见,这时的齐国国势已在鲁国之上。齐桓即位之初,鲁曾败于齐,鲁庄公十年(前684年)的长勺之战,鲁国虽大败齐国,但齐已是“大国”[17],且主动出师伐鲁,足见此时的鲁国虽尚有一定实力,但齐也确已强大起来。齐桓公又进一步联合诸侯会于北杏,大概是威胁鲁国,等到齐灭遂,逼近鲁都,鲁乃为齐所服。从此,鲁为齐弱之势渐成。另外,鲁国以己之强,“奄然坐大”,凭周礼所在,“声名文物所留余”[18],遂陶醉在“望国”之尊之中,对小国不能礼遇,甚至与小国也颇有争斗。闵公即位前后,鲁又发生内乱,直到僖公即位,国难才得以平息。

在上述过程中,鲁国的国土也有所丧失。《诗·鲁颂·閟宫》说僖公“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即有其“复”,则必有失。《管子》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常潜。”清马瑞辰以为“常”即指常潜[19],则此地曾见侵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