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时代

2.鲁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时代

鲁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的北面有泗河由东向西折而南流,西、北两面有洙水绕过,南面有小沂河流过。城东南部地势略高,西北和西南则是一片辽阔的平原。据《管子·乘马》说,古代“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鲁都的位置正适合于这种条件。众多的河流既为农业提供了灌溉之利,又可作为防止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辽阔的原野宜于农桑,则给予充足的衣食之源。东南面的丘陵高地更使得鲁城可以避地躲水,攻守两便。

据记载,传说鲁国定都曲阜之前,这块土地上曾先后繁衍生息着黄帝、神农氏、大庭氏、少昊氏、商奄之民等部族。《谷梁传》隐公七年载:“城为保民为之也”;《左传》哀公七年也载:“民保于城,城保于德”。是知古代建国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在所都之地筑凿城池。那么,商奄等部族在鲁国建都曲阜之前或已建有城郭。但是,商奄建筑之城已无遗迹可寻,考古工作者在此处曾进行勘查,也始终未发现商奄故城遗迹。因之,我们现今所知古鲁城的历史,乃始于鲁国定都于今曲阜之后。

过去一般认为,鲁城开始建筑于伯禽时代。如《括地志》云:“曲阜县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筑,古鲁城也。”然而,伯禽当受封之始,东方各族的势力尚未被彻底征服。如不降服那里的土著居民,是谈不到建都问题的。从《沈子簋》铭文所载伯禽之次子炀公熙“克渊(奄)克夷”,及《世本》所载“炀公徙鲁”等资料来看,鲁国建国后,经过了伯禽、考公、炀公二代三君的努力,至炀公时才最后征服了商奄之民,从而迁来曲阜。因此,鲁城的筑建当在炀公徙鲁之后。

1977年3月至1978年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鲁故城作了大规模勘探。从南门东侧、城西北角和城东北角西侧三处城垣试掘点的地层关系,夯筑工具及技术等方面分析,分别有多期城垣互相叠压,年代最早者约属西周的早期,最晚者约属战国至西汉时期。说明鲁城自始建之后,进行过多次增修,其位置并一直没有变化。迄今仍有不少残垣耸立在地面上,尤其是城东南角及其两侧,高度达10米以上,是先秦故城中城垣保存较完好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