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大夫的兴起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一书在论述春秋时期的“宗法、封建之变”时指出:“列国大世族,如鲁之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齐之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亦强大于春秋前、中期;郑之七穆出自穆公;宋之戴、庄、桓等大族皆形成于春秋中期;卫之孙、宁亦然;周之单、刘二大族始强于春秋中叶;晋之六卿等强族亦形成于春秋前期”。由此来看,在春秋时期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中,世大夫的兴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其实,自世卿世禄制度产生以后,世家大族便产生了。由《大克鼎铭》、《师望鼎铭》等金文证明,西周时期便有世族世官制,即所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1]。但世大夫的真正兴盛与强大却是春秋时期的事。
春秋时期世大夫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周天子的衰微为其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前提。西周时期,诸侯要封卿大夫以采邑,即“立家”是要经过周王批准的,重要的卿位要由周王任命,如齐之国、高二氏便是如此。春秋时,周天子威信扫地,诸侯已可以自由封立卿大夫。前651年葵丘之盟时,盟辞中便有“无有封而不告”等辞句,说明春秋初年“封而不告”已是常事。
周天子的衰落使得诸侯国王的权力得以解放,摆脱了周天子的禁锢,但同时也失去了周天子的保护。诸侯为自立与自强计,不能不加强本国内卿大夫的权势。
春秋时诸侯国的政体大多是宗法贵族政治体制。国公有一定的权力,但并不是绝对的,卿大夫的意见也相当重要。为调和国内矛盾,不但有功勋的大臣要予以封邑,有权势者乃至威胁王位者也要予以安慰,封以采邑。如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前743年,郑庄公封其弟于京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鲁之立孟孙氏、叔孙氏,恐也有难言之隐。按“一继一及”的鲁之旧制,孟孙氏之祖庆父也可以是君位的继承人。季友既然是一反旧制而拥立庄公之子,为免遭物议,只好封立庆父、叔牙之后。
依周制,除周天子及侯伯有军队专事征伐外,“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2]。一般诸侯主要靠卿大夫的家族武装。在失掉了周天子的保护之后,各诸侯只有加强卿大夫的实力以保卫边境。晋多以三军或六军之帅为卿;鲁之三桓及臧孙氏的封邑多在边境,其用意即在此。
正是因为上述理由,春秋时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世家大族,为卿大夫执政奠定了基础。与晋、齐等国不同,鲁国的世家大族全是出自公族。如臧孙氏、展氏、郈氏、众氏出自鲁孝公;施氏出自鲁惠公;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子叔氏出自文公等(参见附录《鲁大夫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