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鬼
祭祀对象主要是先王、先公及其夫人,同时也包括驱逐厉鬼。
汉人称周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但由《春秋》看,至少鲁国并非完全如此。因常事不书,见于《春秋》与《左传》的鲁庙不多,计有太庙(或称大室、世室)、糃公之庙、武宫、桓宫、庄公之庙、僖公之庙、宣公庙、襄公庙,基本上是直系先公每人一庙,并不局限五庙或七庙。鲁昭公时有武宫,鲁定公时修糃宫,都已超过了十世。除都城内有宗庙外,各大都(邑)也有“宗庙先君之主”,如鲁三桓所居之费、成、郈都有这样的宗庙。
据《诗经·鲁颂》,鲁还有閟宫,据说是祭姜嫄(神媒)的。西周金文中有“閟祭”,多祭祖妣,意在乞求多子多福。鲁之閟宫也可能是祭其祖妣之地。
宗庙是与社稷并列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国家的象征。国君即位、授爵、册封、授兵、朝聘、会盟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宗庙中举行。入战国后,宫廷地位日重,宗庙变成了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
宗庙中所祭神主以始封祖及近世祖为主,但在特殊的大祭中也可以祭祀周之先王。诸侯不得祭先王之说是汉儒的臆说。《左传》哀公三年,子服景伯称“鲁将有事于上帝、先王”;《国语·鲁语》载曹刿言:“诸侯祀先王、先公”;《诗·鲁颂》中不仅有“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的诗句,其中也历数了太王、文王、武王的功绩。
鲁之庙又多称“宫”。“宫”有“寝”意,大概庙中除供神主之外,还供有先祖在世时所用衣服等生活用品。春秋时,庙祭要有“尸”,一般由其孙充当,无孙则择同姓。“尸”要穿上已故先祖的衣服,代先祖受众人祭拜。《国语·鲁语》说:“祭养尸,享养上宾”,就是说庙祭要以“尸”为中心举行。
宗庙之祭甚多,有“日祭、月享、时类、岁祀”之说,鲁国常见的有禘、绎、蒸、尝、造等。
禘祭是祭祖礼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常与郊祭并举。鲁之禘祭多用于合祭,也用于专祭某一庙。如同郊祭之后要行“望”礼一样,禘祭之后一般还要举行“绎祭”,因此要连续几天才能结束,礼仪众多,其繁文缛节,甚至连孔子都说不清。《论语·八佾》载: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礼记·明堂位》说:“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牲用白牡。”说祭周公“牲用白牡”,大概是由《鲁颂》中“周公皇祖”、“白牡骍刚”等诗句演绎而成。至于认为“礼,不王不禘”,进而曲解说鲁禘乃成王所特赐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西周金文证明:不仅周王有禘祭,诸侯甚至贵族也有禘祭其祖先的权力。[34]汉儒之所以致误,大概是因为孔子曾说过“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5]孔子的原意是要说鲁之禘祭多有错误不合旧礼之处。汉儒望文生义,在《礼记·礼运》中则变成了“孔子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
《左传》桓公五年载:“始杀而尝,闭蛰而蒸”,是说“尝”为冬秋祭,“蒸”为冬祭。《鲁颂·閟宫》也说“秋而载尝”。“尝”为尝新之意,即取新收之农作物荐于宗庙。蒸祭内容不得而知,只是《春秋》中也有一些在春、夏之季进行蒸祭的记录。
《说文》:“造,告祭也”。《左传》桓公二年云:“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是讲诸侯离国前与返国后都要行“告祭”之礼于宗庙。鲁昭公逃亡国外之时,来不及行礼于宗庙,只好祭于墓而奔。《左传》定公九年载:阳虎败后,“子言(季寤)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足见大夫亦有此礼。
古人以为人死为鬼。鬼同生人一样,也要吃住。死去的人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祭祀,则会变成“厉鬼”,到处流浪,为害人间,因此要不时予以驱逐。驱厉鬼的仪式称为“傩”,由巫师(方相)戴上假面具,跳踊击打以驱之。“傩”在鲁也很流行。连“罕言鬼神”的孔子每逢乡人“傩”时,也要“朝服而立于阼阶”[36],以示恭敬从俗。
[1]《左传纪事本末》卷一“王朝交鲁”。
[2]《国语·鲁语上》。
[3]《左传》文公十八年。
[4]《左传》宣公十八年。
[5]《左传》昭公十二年。
[6]《公羊传》隐公三年。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二年,注无骇为“展禽(柳下惠)之父,不知何据。无骇卒于隐公八年(前715),据《国语·鲁语》及《左传》,展禽于文公二年(前625)尚健在,即以无骇死年为展禽生年计,其寿也有九十多,似不会如此长寿。
[8]参考王钧林:《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9]《左传》隐公四年。
[10]《左传》昭公十七年。
[11]《周礼·天官·宰夫》。
[12]《左传》襄公九年。
[13]同类器中又有“鲁大左司徒”之称,不知何故。或者西周时鲁大司徒之职非一。
[14]《论语·子路》。
[15]《论语·雍也》。
[16]《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7]《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昭公二十五年。
[18]《史记·孔子世家》。
[19]《左传》定公十年。
[20]《孟子·万章下》。
[21]《国语·鲁语上》。
[22]《左传》昭公四年。
[23]《说苑·政理》。
[24]《国语·鲁语下》。
[25]《国语·鲁语上》。
[26]《左传》隐公八年。
[27]《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8]《国语·鲁语上》。
[29]《左传》昭公元年。
[30]《国语·鲁语》。
[31]《荀子·礼论》。
[32]《左传》襄公七年。
[33]见《左传》昭公七年及《七国考订补》燕祭祀。
[34]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考古学报》1989年第4期。
[35]《论语·八佾》。
[36]《论语·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