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礼乐之学的深刻影响
西汉“中兴之主”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99]汉代统治者在治国时,本是王、霸相杂,儒、法并用的。顾颉刚在为他的《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一文所作的修改提纲中,更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100],明白道出了鲁国产生的儒家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由于国家的灭亡而丧失,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孔子生前殷殷以“复礼”为事,他希望能行王道于天下,但他一生却悽悽惶惶、终未见用。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101],儒家之学影响渐广。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特点,使得儒术在“天下并争”的战国时代始终处于受绌的境地。即使在有重士美名的齐国威、宣之世,“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102],但他们“言治乱之事”,仍是“不治而议论”[103]而已。绌则绌矣,儒绌于上却行于下。在鲁国,由于孔门弟子的宣传,“鲁人皆以儒教”[104],他们“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105]使得“举鲁国而儒服”[106],儒学可谓盛极一时。当时,鲁国为政者也不得不尊敬孔子后学。鲁穆公时,博士公仪休以高弟为鲁相,子柳、子思为其臣。尤其孔子孙子思更受尊敬,柳若就曾说子思为“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107]。就像哀公问政于孔子那样,穆公也“尊礼子思,常使人候伺道,达诚意于其侧”[108],并“亟问,亟馈鼎肉”[109]。据《孟子·告子下》说,鲁国还欲使儒者乐正子为政,《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则说鲁大夫季孙氏养孔子之徒,“所朝服与坐者以十数”。不过,这时的鲁国已颓唐不振,儒家的礼乐之学终不能挽救鲁国灭亡的命运。
入秦以后,鲁国的礼乐之学对社会的影响仍不绝如缕。《史记·礼书》说:“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秦统一中国后,在利用法家学说建立专制统治的时候,也吸收了儒、墨、阴阳诸家的思想因素。秦设博士官,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均可立为博士。秦始皇说他“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曾“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110]这些人中有不少即是儒生。终秦之世,儒生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史不绝书。如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111];公子扶苏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引《春秋》之义以对;叔孙通降汉,“从者儒生弟子百余人”[112]。即使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并不意味着儒学的被消灭。正因为儒学之盛影响到了政治,才使得它遭到了这一厄运,所以“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113];“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114]。
楚汉战争后,刘邦取得了天下。这位起于小吏的农民领袖,开始并没有把儒生放在眼里,甚至以儒冠溲溺,他并不知道居马上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的道理,当叔孙通“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参秦仪,采古礼,制汉仪,行之于朝后,才感知道“为皇帝之贵也”。[115]从此,刘邦对孔子与儒生的态度有了改变。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过鲁时,“以太牢祀孔子”,开了历代帝王祀孔的先例,以后,诸侯卿相至鲁,“常先谒然后从政”。[116]刘邦又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司祀事。
在孔子的故乡,鲁国的礼乐之学更是在诸儒的诵习之中传续不绝,《史记·孔子世家》说:“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当初,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故有人感慨地认为此“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117]。到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期,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国“观仲尼之庙堂车服礼器”时,诸生仍然“以时习礼其家”。[118]礼学以鲁人传习为主,同时也渐而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的重视。据《史记·儒林列传》记,在汉代,“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因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不仅学者中言《礼》者多,而且言《礼》者及能设礼容者皆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
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终于跃上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儒家“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119]的特点,在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作用巨大。而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专制统治,又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所以,汉武帝以法制与德治相结合,“刑法并用”,“内多欲而外施仁义”。[120]另一方面,儒术“独尊”以后,诸子百家“并进”的现象必须归于“一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都改贴上了“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标签,而被纳进了儒学体系中。至此,顾颉刚所谓鲁国的礼教与秦代法律的统一,终于完成了。
[1]《左传纪事本末》卷一《王朝交鲁》高士奇语。
[2]《礼的起起》,载《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3]《礼记·乐记》。
[4]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7页。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2—93页。
[6]《礼记·乐记》。
[7]《礼记·乐记》。
[8]《礼记·礼器》。
[9]《礼记·礼运》。
[10]《礼记·大学》。
[11]《左传》隐公元年。
[12]《荀子·富国》。
[13]《左传》昭公五年。
[14]对于周公是否称王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笔者倾向于实有其事说。当时,周人的继承制度尚未形成固定程式。成王年幼,周公或即借鉴殷人的兄终弟及制,在武王死后摄政称王,这也是当时时势的要求。管蔡之乱后,周公总结教训,制礼作乐(包括继承制度上的某些规定),并还政成王。成王为褒周公之德,遂使鲁“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另外,西周时期,在奉祀周公的鲁国,兄终弟及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也与周公称王不无关联。那时,事实或许正如《礼记》所谓“大人世及以为礼”,况且嫡长制的形成毕竟应有一个过渡时期。
[15]《左传》定公四年。
[16]鲁国始封地在今河南鲁山一带。当时,天下未靖,直到东方平定后才迁到今山东曲阜。这里的“建国之地”即指曲阜。
[17]《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昭公二十六年、定公四年等。
[18]《诗·鲁颂·閟宫》。
[19]《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第277—278页。
[20]同上书第279页。
[21]《左传》隐公十一年。
[22]《国语·鲁语上》。
[23]《左传记事本末》卷十二《小国交鲁》。
[24]《左传》桓公二年。
[25]参阅杨朝明:《鲁国的经济特点与儒家的重农思想》,《孔子研究》1989年第4期。
[26]《左传》昭公二年。
[27]《论语·八佾》。
[28]《史记·鲁周公世家》。
[29]《国语·鲁语上》。
[30]《左传》文公二年。
[31]杨向奎:《周礼在齐论》,载《管子学刊》1988年第8期。
[32]《礼记·王制》。
[33]《礼记·王制》。
[34]陈寿祺在《左海经辨·大小戴记考》中,据魏张揖《上广雅表》“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一语,认为“《礼记》乃先秦旧书,圣人七十子微言大义,赖通以不坠”。顾颉刚更说:《礼记》各篇都是出子儒家之手,儒家师法孔子,保存宗法,以鲁国为中心,所以《礼记》所说的足以代表鲁国人的思想。(见《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第十五辑)
[35]《礼记·曲礼上》。
[36]《礼记·哀公问》。
[37]《礼记·乐记》。
[38]《国语·周语下》。
[39]《左传》闵公元年。
[40]《左传》隐公十一年。
[4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2]《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3]《汉书·地理志》:“太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
[44][清]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十四。
[45]《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6]童书业:《春秋史》第238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47]《左传》成公四年。
[48]《汉书·地理志》。
[49]《左传分国集注》卷三《小国交鲁》。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50]《左传纪事本末》卷六《鲁与列国通好》高士奇语。
[51]《国语·鲁语上》记臧文仲语。
[52]《国语·鲁语上》。
[53]《国语·鲁语上》。
[54]《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55]《左传》成公二年。
[56]《史记·鲁周公世家》。
[57]《国语·周语上》。
[58]《诗·鲁颂·閟宫》。
[59]《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0]《说苑疏证·佚文考》。亦见《列女传》。
[61]《说苑·政理》。
[62]《说苑·政理》。
[63]1977年对鲁国故城考察发掘时发现,鲁国周人墓保持着灭商前的作风,而原来居住的当地人墓葬制度却始终没有改变,其作风与周人墓“迥然有别”,随葬器物、腰坑、殉狗等等,“都与商人墓的作风相似”(《曲阜鲁国故城》第214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这并不能说明伯禽对原来“礼”、“俗”的变革没有成效,因为存亡继绝乃是周礼的要求,故鲁国同立有亡国之社(亳社)一样,当也允许商人后代保存了原来的墓葬制度。
[64]《尚书·酒诰》。
[65]《礼记·表记》。
[66]见《礼的起源》,《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67]《国语·鲁语上》。
[68]《礼记·哀公问》。
[69]《左传》桓公十八年。
[70]《列女传》卷四《贞顺》。
[71]《国语·鲁语下》。
[72]《孔子家语·相鲁》。
[73]张富祥:《鲁文化与孔子》,《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
[74]见《晋书·地理志序》。
[75]《孟子·滕文公上》。
[76]《左传》昭公十八年。
[77]《左传》桓公六年。
[78]《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79]《左传》庄公十年。
[80]《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81]如《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张富祥文《鲁国与孔子》注中曾说,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季氏在国君流亡在外时,为保存周礼而演奏的。
[82]《礼记·郊特牲》。
[83]《左传》昭公五年。
[84]《论语·季氏》。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86]《校雠通义》卷一《原道第一》。
[87][清]黄绍箕:《中国教育史》卷四,1902年版。
[88][清]黄绍箕:《中国教育史》卷四,1902年版。
[89]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文史》第十五辑。
[90]徐中舒:《豳风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四分。
[91]《论语·微子》。
[92]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第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3]《墨子·公孟》。
[94]《礼记·杂记下》。
[95]《左传》昭公七年。
[96]《论语·颜渊》。
[97]《论语·八佾》。
[98]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99]《汉书·宣帝纪》。
[100]见《文史》第十五辑顾文后王煦华“附记”。
[101]《汉书·儒林传》。
[102]《汉书·儒林传》。
[10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04]《史记·游侠列传》。
[105]《淮南子·齐俗训》。
[106]《庄子·田子方》。
[107]《礼记·檀弓上》。
[108]《孟子·公孙丑下》朱熹注。
[109]据《孟子·万章下》。
[110]《史记·秦始皇本纪》。
[111]《史记·秦始皇本纪》。
[112]《史记·秦始皇本纪》。
[11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
[114][明]樊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三。
[115]《汉书·叔孙通传》。
[116]《史记·孔子世家》。
[117]《史记·儒林列传》。
[118]《史记·孔子世家》。
[119]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见《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120]《史记·汲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