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力的强盛

三、国力的强盛

僖公即位前,鲁遭庆父之乱,祸难相寻,齐国有人甚至欲趁机取鲁,可谓国势岌岌。僖公即位后一、二十年内,由于结援强齐,使鲁国易乱为治,转危为安。境内晏然的气象从《鲁颂·閟宫》等篇中也可见一斑。不仅如此,鲁国控制的地区也越来越大,《閟宫》之第五章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第六章则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这说明鲁之北境到达泰山;东边不仅控制了蒙山山系中的龟、蒙二山,而且极东地区的沿海小国也与鲁国结盟友好。清人陈奂以为徐即img戎旧居,[25]是则,鲁南境即保有凫山和峄山,拥有img戎旧居,又有一些夷族小国顺从。而鲁国的西境则到了许田所在的今河南东部。

与消除来自外族的威胁的同时,鲁国也发展了自己的力量。《閟宫》第四章称鲁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相对较强的。春秋前期,即使如齐国这样的强国,大概也只有千乘三万人的兵力。鲁有千乘兵车,证明鲁此时也不失为诸侯国中的强者。

鲁国此时期也参加过不少与他国的战争。如僖公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四年,与齐等七国侵蔡;六年,与齐等五国伐郑。在此过程中,鲁国的边鄙失地大概也被收复,清马瑞辰认为,继常邑在庄公时从齐国收回后,原被郑国用璧玉换去的许田,“僖公时盖亦复之”[26]。关于此事,《春秋》、《左传》等书均不见载,有人推测说,这时期“鲁僖公同齐桓结盟,屡次援郑拒楚,同时乘机索还许田”[27]。我们认为此说有一定的道理,故《鲁颂·閟宫》之第七章说:“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齐桓公霸业结束后以至晋文称霸时,鲁与他国的盟会、战争也时而有之。鲁靠恰当的外交策略,甚至土地还有增加。晋解曹地以分诸侯时,鲁就获得了不少土地。

僖公时期鲁国国力的强盛在《诗经·鲁颂》中的《駉》和《有駜》两篇中也能反映出来。《郑氏诗谱·鲁颂谱》说:“(僖公)遵伯禽之法,养四种之马,牧于坰野,尊贤禄士,修泮宫,崇礼教。十六年,会诸侯于淮上。……二十年,新作南门,又修姜嫄之庙,至于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国人美其功,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作其颂。”[28]有人认为《駉》诗作者为僖公稍后的史克所作。清人陈奂说:“鲁人尊其(按:指僖公)教,于是有大夫季孙行父者往周请命。谓请命者,非谓请作颂也;行父请命与史克作颂是两事,史克作颂,谓作《駉》篇。”[29]《駧》篇是歌颂了鲁僖公养马众多,注意国家长远利益的诗。古代的战争主要靠兵车,驾一辆车就要四匹马。鲁国众多的马匹,显系国力强盛的象征。卫文公深谋远虑,养了许多的马,《鄘风·定之方中》便称赞他“秉心塞渊”。《駉》篇中极尽渲染,当然也是颂美僖公注意国防力量的建设。《有駜》篇则是颂祷僖公和群臣饮酒的诗。如“夙夜在公,在公饮酒”;“夙夜在公,在公载燕”等等。庄公末年,鲁国多年饥荒,僖公之时,采取措施,克服了自然灾害,使得“发其有”,即年年丰收。这样,鲁人无饥馑之虞,则人人笑逐颜开,生活平安起来。

[1]《左传分国集注》卷二《僖公中兴》韩席筹语。

[2]《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季友闻之,自陈与闵公弟申如邾,”此谓闵公为兄,僖公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为闵之庶兄,后世说家亦皆因之。陆德明《释文》、何休《公羊注》及疏并同此说。《左传》文公二年杜注也说:“新鬼僖公,既为兄,死时年又长。故鬼闵公,死时年少。”又说:“僖是闵兄。”其主后说,当是。

[3]《国语·鲁语上》。

[4]齐召南:《春秋左氏传注疏考证》,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5]《诗·鲁颂·閟宫》。

[6]《左传事纬》卷二《庆父之乱》马骕语。

[7]《国语·鲁语上》。

[8]《国语·鲁语上》。

[9]《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10]《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1]《国语·鲁语上》。

[12]《国语·鲁语上》。

[13]《左传纪事本末》卷十二《小国交鲁》高士奇语。

[14]《国语·鲁语上》。

[15]《国语·鲁语上》。

[16]《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7]《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8]《国语·鲁语上》。

[19]《左传》僖公二十年。

[20]《左传》文公十八年。

[21]《国语·鲁语上》。

[22]《国语·鲁语上》记臧文仲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簿刑用鞭扑,所以威民也。”

[23]《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

[24]《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25]《诗毛诗传疏》卷二十九《閟宫诂训传》。

[26]《毛诗传笺通释·閟宫》。

[27]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閟宫》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28]《汉唐地理书钞》。

[29]《诗毛氏传疏》卷二十九《閟宫古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