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祇

2.地祇

这里所言地祇是以社、稷、山、川之神为主,兼及五祀等诸杂祀与地方神怪。

社祭是指对土地之神的祭祀。《国语·鲁语》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由此可见鲁人的国社——周社里所祭的社神便是这位共工氏之子。因鲁地多殷遗民,故鲁于周社之外还保留着“亳社”(殷人之神)。

此外,鲁还有“丛社”。《墨子·耕柱》载:“季孙绍与孟伯常治鲁国之政,不能相信,而祝于丛社曰:‘苟使我和’。”“丛社”别本或作“禁社”,或认为即是因树木以为社,恐怕没那么简单。《吕氏春秋·怀宠》载:“兵入于敌之境,问其丛社,大祠民之不欲废者而复兴之”。可见“丛社”当即是亡国之社或民间废社。《墨子》所言季、孟二氏的祷文只说了前半“苟使我和”,省略于下半句——我等重修社祠之类言语。

社多以木、石为神主。《论语·八佾》载:鲁哀公问社,宰我对曰:“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宰我所言当是儒家的传言,哀公问社本身表明鲁之社并无定例。

社祭本是祭土地神,是为乞求农业丰收而设立的,故“土发而社,助时也”[30],一般多在春耕前举行。西周时期的各诸侯国多以农业为主,故特重社祭。春秋时期社稷已经成了国家的象征,其地位与宗庙同,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君主。因此,凡有大的举动都要祭社。帅兵打仗之前,国君要祓于社,战胜之后要献俘于社,国有大难国君要哭于社。山东的许多侯国沿袭了东夷人的风俗,盛行杀人祭社。鲁国也不例外,时有杀祭之举。如鲁昭公十年(前532),季平子伐莒胜后便曾献俘于亳社,杀人以祭。

郊祭,汉儒多认为是祭天之礼。但由较原始的文献来看,郊当是以祭谷物之神(农神)为主的一种大型祭祀活动。是新春伊始,乞求全年丰收的大型祭祀,所祭神灵甚多,即所谓“郊者,兼百王于上天而祭之也”[31],其中即有上帝,也有先祖,也有山川之神,但主要的祭祀对象应是农神。正如孟献子所言:“夫郊事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32]由先秦文献看,“土发而社”、“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大约都是同时的,很可能都是“孟春祈谷于郊”的一部分。总而言之,都可以包括在“郊”内。析而言之,“郊”则专指祭农神。

据《春秋》、《左传》,鲁之郊祭一般在初春举行,且多卜选“上辛曰”,以牛为牺牲,其中要提前两三个月选好。《春秋》中常记有因郊牛死伤、鼷鼠食牛角等意外而不得不终止郊祭之事。公羊等汉儒因见《春秋》多记鲁郊失礼,便以为“鲁郊为非礼也”,只有天子才能祭天于郊。《礼记》等则予以调和,认为鲁之郊乃周成王所特赐。其实都是臆说,不足信。因为除鲁外,杞郊祭禹、宋郊祭契,晋、燕也都有郊祭之事[33]。

鲁郊祭之后还要行礼于“三望”,即“望祭山川”。时人认为“国主山川”,山崩川竭意味着国家将败亡。鲁之“三望”,《公羊传》认为是指山(泰山)、河、海。鲁祭泰山是有可能的。《诗·鲁颂·閟宫》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论语》中也有“季氏旅于泰山”的记载。但是否能祭及河(充其量只能是济水)、海,不得而知。其实“三”是多数之意,并非确指,犹楚“以璧礼于群望”之“群望”,都是众山川之意。

鲁对山川之神的另一大型祭祀是“雩”。雩分两种,一是“龙见而雩”,即初春祈雨,大概是在郊祭中举行。另一是天早而雩。雩祭一般是行于山川之际,鲁之雩多在沂水之滨。多以女巫主其事,歌舞以求雨。如雩而不雨,常有焚巫、尫之举。如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大旱,僖公便欲焚巫、尫,为臧文仲劝止。据杜预注:尫是指“瘠病之人,其面向上,俗谓天哀其雨,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礼记·檀弓下》记战国鲁穆公时期,“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尫而奚若?’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与?’‘然则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则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诸侯薨,巷市三日,为之徙市,不亦可乎。’”“徙市”原本丧礼,此亦用来求雨,意在使民如临大丧,以乞得上天的怜悯。

户、灶、中霤、门、行等“五祀”,春秋战国时在民间非常流行。鲁国也不例外。中霤即“奥祭”之主,即宅神,最为重要,有“家主中霤而国主社”之说。《礼记·礼器》载:孔子曾指责臧文仲不知礼,因为他曾“燔柴于奥”,“夫奥,老妇人之祭也,盛于盆,奠于瓶。”但不知是否确有此事。

灶,即火神爷。《论语·八佾》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似乎灶神的地位已有所上升。

户与门的分别大概是大小内外之不同。诸侯也要祭国“门”。鲁庄公二十五年(前668)秋,大水,鲁用牲于门,即祭城门之神。不知门神是如何与防水灾有牵连的。

行,即祭路神,又称“軷”、“祖”。《左传》昭公七年载:鲁昭公欲朝楚,“梦襄公祖”,即梦见襄公为之祭路神。

“蜡”为年终大祭百神之礼,鲁国也相当流行。《礼记·杂记下》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也不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古人以为万物有灵,动辄祭祀以乞福,祝祷以避祸。有痛之时也多以祷于神来消灾。《论语·述而》载:孔子病,子路请祷于神。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诛》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祷之久矣。”

在鲁国,不但有事要祭,平时饮食享宴之前也要先祭神灵。《论语·乡党》记孔子“虽疏食菜羹,必祭,必斋如也”,“待食于君侧,君祭,先饭”。这类例行的祭祀类似西方基督徒的饭前祈祷,是有一定的规矩与礼仪的。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叔孙穆子设便宴招待齐使庆封,“庆封泛祭”,违犯了鲁人的礼节。叔孙穆子很不高兴,使歌工诵诗以讥其不敬。

此外,鲁国还有一些特殊的不时之祭。《左传》隐公十一年载:鲁隐公为公子时,在一次同郑人的作战中被俘,郑人囚之于尹氏。隐公厚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一同逃回鲁国。此后,隐公便在鲁也设立了“钟巫”之神主,不时加以拜祭,俨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保护神。隐公十一年(前712),隐公又要祭“钟巫”,斋于社圃,宿于img氏,结果为羽父等人暗杀。

《国语·鲁语》载:臧文仲执鲁政时,有一种叫“爰居”的海鸟栖于鲁东门之上三日。人皆以为神,臧文仲使国人祭之。结果遭到柳下惠等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