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与莒
鲁与莒国的关系在春秋初期就不甚和睦,隐公时期,两国虽然曾结为盟国,但其后也时常发生纠纷。闵公二年(前660),公子庆父弑君后逃奔莒国,僖公即位后,向莒送了财物,把庆父引渡回国。而莒仍不满足,第二年又出师向鲁索要财物,被公子季友在郦地打败,将莒君之弟挐俘获。从而两国关系破裂。直到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才在卫国的调停下再次结盟。文公七年(前620),莒因受到徐国的侵伐,又派人到鲁国请求结盟,做为援助,鲁遂派公孙敖到莒盟。但时间不久,两国的关系又紧张起来。
鲁、莒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争夺两国之间的土地。鲁向东扩展的目标,主要是分布在鲁、莒之间的一些小国,而莒是鲁国东面最大的国家,既对这些小国怀有野心,又不愿鲁国的势力向东发展,以威胁到自己,因此,两国常处于敌对状态。从文公至襄公时代,鲁、莒之间的争斗,虽互有胜负,但总的来说,鲁并不占绝对优势。
《春秋》文公十二年载:“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鲁国的诸邑在今山东诸城西南,郓邑在今山东沂水县东北,二地均与莒为邻。鲁国出兵修筑这两地的城防,显然一方面是为了作为向东扩张的桥头堡,一方面是防备莒国的侵夺。可见当时两国的关系已进入紧张阶段。鲁宣公、成公时期,鲁与莒的矛盾又进一步激化。宣公四年(前605),因莒与南邻郯国不和,鲁与齐欲出面调停,莒国不肯答应,宣公便以此为由率兵伐莒,攻占其向邑。而在宣公九年(前600),鲁又灭掉根牟,成公六年(前585)又灭掉鄟国。这两个小国离莒甚近,鲁将其吞并,形成了对莒的威胁。虽然在这一时期,莒还时常受齐、楚的威胁,但并不惧鲁,也伺机夺取了鲁国的郓邑[32]。
到襄公时代,鲁、莒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襄公四年(前569),鲁得到晋国的同意,使鲁、莒之间的小国鄫国作为鲁的附庸。莒本有吞并鄫国的意图,见鄫归属了鲁国,便联合邾国伐鄫。鲁因出兵救鄫被邾国打败,只好与鄫脱离了主从关系,以卸保护之责。不久鄫就被莒国吞并。莒既得志于鄫,颇有藐视鲁国之意,此后又暗中与齐、楚通使,竟接二连三地向鲁发动进攻:襄公八年(前565),攻打鲁国的东境,以划定鄫地土田的疆界;襄公十年(前563),又乘鲁随晋征战,后方空虚之机,再犯鲁国东境;襄公十二年(前561),又向鲁国东境发起进攻,包围了台(今山东费县东南)邑。鲁国出兵救台,乘势攻入郓邑。而两年后,莒则为报复入郓之役,再次侵鲁东境。直到襄公十六年(前557)的湨梁之会上,晋国将莒犁比公拘捕以示惩戒,莒才不敢再向鲁国进攻。襄公二十年(前552),鲁、莒正式媾和,结盟于向,然仅维持了十几年的和平,又起战端。
自鲁襄公末年,莒国因内乱连年不断,已失去与鲁抗衡的力量,鲁国则乘其势衰开始了对莒的削弱。昭公元年(前541),鲁出兵从莒国夺取郓邑。莒只好向当年晋、楚在虢地召集的盟会报告,希望能得到大国的干涉。楚遂以鲁破坏盟约,要求诛戮鲁国的使者叔孙豹。晋国的赵孟竭力为鲁求情,认为“莒、鲁争郓,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33]。楚才同意赦免叔孙豹。而鲁也没因此而停止对莒的削弱。昭公四年(前538),鄫地乘莒国动乱而背叛,被鲁国所取。第二年,莒臣牟夷又带着牟娄(今山东诸城西)、防(今山东安丘西南)和兹(今诸城北)三邑投奔了鲁国。莒为此而出兵讨伐,但还未摆开阵势,就被鲁军打败于蚡泉。昭公十年(前532),鲁季平子又率师伐莒,夺取其郠(今山东沂水县境内)邑。使莒处于“鲁朝夕伐我,几亡矣”的形势之中。
至昭公后期,莒受到齐国的进攻,被迫归附于齐,鲁才停止了向莒国用兵。
[1]《左传》闵公二年。
[2]《左传》闵公元年。
[3]《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4]《国语·晋语四》。
[5]《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左传》成公元年。
[7]《左传》成公八年。
[8]《左传》成公十六年。
[9]《左传》成公十六年。
[10]《左传》襄公十六年。
[11]《左传》襄公十八年。
[12]《左传》襄公十九年。
[13]《左传》襄公十九年。
[14]《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5]《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6]《左传》昭公七年。
[17]《左传》定公九年。
[18]《左传》哀公十一年。
[19]《左传》哀公十四年。
[20]《左传》宣公十四年。
[21]《左传》成公二年。
[22]《左传》成公二年。
[23]《左传》成公四年。
[24]《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5]《国语·鲁语下》。
[26]《左传》昭公四年。
[27]鄅在昭公时代曾被邾国所灭,后由于宋国干涉得以复国。《春秋》哀公三年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域启阳”。启阳即鄅,当时巳成鲁地,当是前此不久为鲁所灭。
[28]《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9]邾迁绎之前的旧都地望,史无明载,疑在今山东济宁市南、峄山之北的地区之内。
[30]《左传》昭公十三年。
[31]《左传》哀公七年。
[32]莒国取郓,史无明文记载,但据《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伐莒,“莒溃,楚人入郓”。其时郓已为莒所有,当是宣、成时代从鲁国手中夺取。
[33]《左传》昭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