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兴起的商贾之风
2025年09月26日
1.迟缓兴起的商贾之风
由于鲁人重农,而且手工业以为贵族服务为主,官府管理着手工作坊,百工身份低下。它决定了鲁国商业发展的步履十分缓慢。货币经济的发展,要求有雄厚的工商业为之提供货源,但鲁国手工业却很难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鲁国不像齐国那样带河蔽海,有渔盐之利;也不像秦、晋等国那样,与少数族接邻,因此,交换关系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春秋中期以后,鲁国的商业活动似才有所表现。《孔子家语》记孔子批评鲁大夫臧文仲有“三不仁”,“置六关”即其中之一。王肃注云:“六关,关名,鲁本无此关,文仲置之以税行者。”鲁国商业开始有了发展,以至于国家也参与管理并与之分利。《左传》文公十八年(前609)载:鲁哀姜大归于齐时,“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嫡立庶。’市人皆哭。”这里的“市”当是设在鲁国都城里的市场。后来,对外交往增多,交通也愈加发达,如吴“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涂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这是吴国到中原各国的航路。类似这种局面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当时,著名的成周洛阳也“东贾齐、鲁”[44]。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是个经商能手,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45]。由于从事商贾之人的增多,鲁国在春秋末已经设有“贾正”[46],专门掌管货物,使市有常价,就像市吏那样。[47]这种情势下,鲁国的商业交易活动增加起来,与其国力下降的同时,商贾之风却有所兴盛。所以,司马迁说鲁国,“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