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初的大分封

2.周初的大分封

周族在古公亶父以至文王、武王之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的末期,其经济制度也落后于殷商。“伯昌何衰,秉鞭作牧”,文王还是一副亲躬田牧的氏族酋长的形象。《尚书·牧誓》中记,武王时,周族内已有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这可以说明周族的军事编制初具封建等级规模。但是,周族毕竟还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当它作为征服者消灭了殷商之后,他们也像欧洲古代日耳曼人征服罗马帝国而过渡到封建社会那样,周人既不能把大量的殷商人吸收到自己氏族团体里来,又不能通过氏族团体去统治殷商遗民,于是,周族借用原来殷商封建外服侯伯的方式,进行分封,运用周人正在发展中的宗法制度和军事组织,建立起自己在征服地区的统治。这样,一个个的封国随征服地区的扩大而建立,那些军事首领或功臣近亲,便成为封国里的君主。[4]王国维曾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5]的确如此,周人对全国的统治与殷商差异很大,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周人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与殷商内部业已萌生的“封建”因素相结合,构成了周朝的新的统治方式。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周承殷制的个别方面。同时我们也承认,周人氏族社会末期的村社制度也长期地残留在周王朝社会内部。

周族的大分封显然是建立一种适应当时历史环境的统治秩序。武王克商后,适应其自西向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准备兴建新都,以镇抚东方。武王死后,周公东征,便在瀍水之东营建洛邑,并迁殷“顽民”以实之。这样西起岐阳,东到圃田,从关中平原到河洛地带,以“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为两大中心,成为长达千里的王室直接统治的京畿之地。而周边特别是东方地区,则以分封诸侯国的形式进行统辖。但是,在西周灭殷前,殷商是个大国,而周族却是个小邦。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虽然打垮了殷商的主要力量,而殷商势力远未被彻底消灭,东方是殷人的根据地,仍然保有较为雄厚的力量。因此,周初的分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周王朝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又与东方殷商残余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周王朝的分封也是逐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