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庆父之难
鲁自春秋以来,可谓多事之国,隐公摄位欲让而被弑,桓公入齐修好而遭杀,更有羽父骄逆,文姜荡乱。到庄公之时,国政总算稳定下来,30年间,国家无事,国力亦强。然而,好景不长,庄公末年又发生了鲁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庆父之难。
庄公二十四年(前670年),鲁庄公娶了齐女哀姜为夫人。哀姜无子,其娣叔姜生子启方[39]。此前,庄公娶有本国党氏女孟任。据说,当时孟任不愿意,庄公许她即位后为正夫人,并割破臂立下盟誓才成了亲。孟任生有儿子名子般[40],后来不知为何,孟任没有成为正式夫人。这样,实际上,庄公没有嫡嗣。就庄公本人来讲,他喜爱孟任,希望子般为继承人。公元前661年,庄公临死前,向他的几位兄弟征求意见。庄公先问叔牙,而叔牙与庆父为同母兄弟,并且两人是一党,他们与庄公则同父异母。于是,叔牙就推举庆父作继承人。说:“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41]庄公发现他们有篡国阴谋,便赶快召拥护自己的另一个弟弟季友来商议,季友表示坚决拥立子般。庄公就将叔牙的话告诉了季友。当时,季友是鲁国的上卿,执掌鲁政,于是他便用庄公的名义让叔牙服毒自杀。季友威胁他说:“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42]叔牙遂饮鸩而死,季友立其子继承父位就是叔孙氏。
庄公死后,季友立公子般为国君。但是,季友虽杀了叔牙,却没能除掉庆父,留下了祸根。庆父先时与哀姜私通,本来欲立哀姜娣子启方,所以公子般立不足两月,庆父便使人杀之,季友也被迫出奔陈国。随后,不到8岁的公子启方被立为国君,是为闵公[43]。闵公立后,通过齐桓公把季友请回国。不久,齐派仲孙湫到鲁国表示慰问。庆父与季友本是势不两立,闵公请季友回国,庆父自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仲孙湫回齐后对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44]意思是如不杀死庆父,鲁国的乱子就不会结束。果然,第二年(前660年)八月,庆父又使人杀死即位不到两年的闵公。季友带着闵公的庶兄公子申逃到邾国避难。
庆父连杀两位国君,自知罪恶深重,乃出逃莒国,季友便乘机回国立公子申为君,是为鲁僖公。随后,季友向莒国行贿,使之交出庆父。庆父只得返鲁,走到密地(今山东费县北)时,先派公子渔回国请罪,但公子渔却哭着回来了。庆父听到公子渔的哭声,知道未得宽恕,就上吊自杀了。
庆父之难,几使鲁国社稷倾覆。自庄公去世后,庆父淫乱专横,不到两年而弑二君。这时的鲁政实在衰乱至极,齐桓公甚至欲乘乱取鲁。所以,终春秋之世,鲁贵戚之祸,可谓未有如庆父者也。
[1]《史记·周本纪》。
[2]《史记·鲁周公世家》。
[3]《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4]《索隐》引《世本》作“弗皇”,又引《年表》作“弗生”。
[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41页。
[6]《左传》隐公十年。
[7]《国语·周语中》。
[8]《左传》隐公十一年。
[9]《左传》定公六年。
[10]《左传》成公二年。
[11]《左传》隐公十一年。
[12]《论语·子路》。
[13]《左传》隐公元年。
[14]《左传纪事本末》卷六《鲁与列国通好》高士奇语。
[15]《春秋左传研究》第45页。
[16]《春秋》桓公十三年。
[17]《左传》庄公十年。
[18]《左传纪事本末》卷十二《小国交鲁》高士奇语。
[19]《毛诗传笺通释》。
[20]《公羊传》隐公元年。
[21]《史记·鲁周公世家》谓隐公名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曰:“《诗·鲁颂》疏、文十六年《左传》疏及释文、《谷梁》首篇疏证并引《鲁世家》俱作‘息姑’,则唐时《史记·鲁世家》作‘息姑’明甚,且《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作‘息姑’,《年表》及《鲁世家》索隐均引《世本》谓隐公名息姑,则今本《鲁世家》无‘姑’字,盖唐以后《史记》本脱‘姑’字。”
[22]转引自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
[23]《左传》隐公元年“仲子归于我”,清人于鬯《香草校书》卷三十七认为:此“我”字下不言何公,颇不明了。上文云:“惠公元妃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明惠公不更娶矣。何来此仲子归我。归何人也?及读《史记·鲁世家》,知此事有大难措辞者,《史记·鲁世家》曰:“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奇而自妻之。”“仲子归于我”,则仲子本归隐公,而实惠公。这里既不得言归我隐公,又不便直言归我惠公,故浑其辞而但曰“归于我”。此必鲁旧史官语,其辞盖审酌至善者矣。《左传》所谓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者,乃惠公夺之而无以自解,故为此巧言缘饰之说。所以《鲁世家》载惠公夺仲子之事,而独不载仲子生而有手文之说,史迁所记必有所本。
[24]《左传分国集注》卷二《隐公居摄》。
[25]《左传事纬》卷一《隐公之弑》。
[26]《左传分国集注》卷二《桓之篡逆》。
[27]《左传》桓公十八年。
[28]《左传事纬》卷一《文姜之乱》。
[29]《左传分国集注》卷二《文姜之乱》。
[30]《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1]《礼记·哀公问》。
[32]《左传分国集注》卷二《文姜之乱》韩席筹语。
[33]《左传》桓公三年。
[34]《左传》桓公十八年。
[35]《诗·齐风·南山》序郑箋。
[36]见《香草校书》卷三十七。
[37]《左传事纬》卷二《文姜之乱》马骕语。
[38]《左传纪事本末》卷七《鲁文姜之乱》高士奇语。
[39]《史记·鲁周公世家》作“开”,依孔疏,是由于汉景帝名启,后世因避讳而改。《世本》、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并作“启方”。
[40]《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斑”。
[41]《史记·鲁周公世家》。
[42]《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43]闵,《史记》作“湣”,《汉书》作“愍”。
[44]《左传》闵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