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夷之争

1.夏、夷之争

夏朝初年,曲阜一带东方夷人的首领是伯益(或作化益、伯翳),嬴姓,其后运奄氏居奄,即今曲阜。伯益在舜时已是有名的部落首领,传言他晓禽兽之言,能与鸟语,在佐助大禹治水中作出了很大贡献,曾作井,创占岁之法。井的发明对人类的起居饮食和生产可谓关系重大,故《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伯益的功劳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因此,禹晚年曾有意要让位于伯益,伯益避隐而让启。但据《竹书纪年》记载则是“益于启位,启杀之”,看来似乎是有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但最后以伯益的失败而告终。夏启破坏了古代的“禅让”制度,开始了传子制的家天下。当然东夷部落也不会善罢甘休,故而不久便有后羿乱夏的事件发生,夷人一度取代了夏政权。后羿显然是东夷人,《左传》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故又号“有穷氏”。曲阜古名穷桑或空桑,由此事而波及的有仍氏(今山东微山县北)、有缗氏(今山东金乡县)等小国也都在曲阜周围,故而后羿很可能正是以今曲阜一带为根据地而篡夏的。

在考古发掘中,以山东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为代表的东岳石文化,恰好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文化,处于公元前1900——1700年间,正当中原的夏王朝时期,当是夏时东夷人的文化。其文化基本上继承了龙山文化而又有发展,当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或青铜时代,出土有青铜锥形器。陶器以泥质黑皮灰胎陶和砂质红褐陶为主。泥质黑皮灰陶的胎壁虽然厚,但火候高且全轮制,并普遍饰有突棱,形成独特的造型与装饰,显得厚实而耐用,与龙山文化黑蛋壳陶的轻薄华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