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的重农传统
鲁国境内土地肥沃,河流、湖泊交错,是一个宜于农桑的地区。《史记·货殖列传》就称这里“宜五谷桑麻六畜”。
鲁人向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汉代的司马迁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颇有桑麻之业。”[1]《左传》襄公七年载:“夏四月,三卜郊,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古代郊祀天地,鲁亦祭其先祖后稷,以祈农事,可以看出对农业之重视。
《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可信的编年史,其中记载城筑之土功较多,计有筑城23次,筑台囿8次,新作3次,而往往记其是否有碍农功。据杨伯峻研究,《春秋》对于鲁事的记载虽然是可信的,但毕竟并不完备。[2]既使如此,其中也颇多地记载了如水、旱、蛊、蝗、麋、蜮、蜚、螟等灾异现象。孔广森认为:“《春秋》所书地震,皆自鲁言。”[3]以此推之,前述自然现象的专门记载,当也是对鲁国来说的。在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自然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显著,特别是农业生产。《春秋》记事的这一特点,也是足以说明鲁人有着重视农业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一定历史时期的观念,反映着该时期的社会实际。既然如此,孔子的思想也体现着鲁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思想传统。孔子时代,社会在急剧变化,“初税亩”实行后的第4年,即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公元前483年,鲁国又“用田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5]可见上述措施都是增加聚敛的办法。这一方面是由于诸侯国之间征战较多,另一方面也透露出鲁国春秋末年在与事贾之风逐渐兴起的同时,农业生产却出现了危机。同时,土地私有化的趋势冲击着原来的井田制度。生产关系中的这一变化,表现在政治上,则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之业为己任,通过对传统与现实的反思,形成了他的一整套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而他的理论表现为对于现实的反动,带有明显的“尚古”、“从周”特征,折射出当时父家长制权威特征的丧失,以及由于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小农对于王权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孔子向往那种同小农业经济相联系的宗法统治秩序,维护“动不违时,财不过用”[6]的鲁国传统。他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在役使百姓时应于农闲时间,把以时使民提高到了国君的为政原则高度。《春秋》为孔子所作,书中体现出的对于农业的重视,当也体现着孔子的重农思想。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8]。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重农思想又是鲁国重农传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