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卿世禄”

2.“世卿世禄”

世卿,即世代为卿;世禄,即世代保有采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穆叔聘晋,范宣子迎之,问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穆叔还没来得及回答,范宣子就接着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叔孙穆叔却说:“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如此说来世卿世禄已是春秋时期的普遍现象。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与其说世卿世禄是一种制度,勿宁说它是一种现象,是世家大族兴盛的标志。因为“世卿,非礼也”[6]。世禄也只是世家大族的一种荣誉与追求。《古文尚书·毕命》言:“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于道”。所言也当有所据,即谓世禄也不是当政者所提倡的。

以鲁国为例,鲁世卿世禄这一现象的形成也是在宣公以后。姚彦渠《春秋会要》曾对鲁执政之卿整理如下:

隐公时:公子翚、无骇。

桓公时:公子翚、臧孙达。

庄公时:臧孙达、公子庆父、臧孙辰。

闵公时:公子庆父、臧孙辰。

僖公时:臧孙辰、公子友、公子遂。

文公时:公孙敖、仲遂、叔孙得臣、季孙行父、仲孙谷。

宣公时: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侨如。

成公时: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侨如。

襄公时: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豹、季孙宿、仲孙速、仲孙羯。

昭公时:季孙宿、叔孙婼、仲孙貜、季孙意如、仲孙何忌、季孙斯、叔孙州仇。

哀公时: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

由上表看,宣公以后三桓才得以世为鲁之司徒、司马、司空。因此,可以说鲁的世卿世禄远不如齐国的国、高二氏来得长久而坚固。

当然,“世卿”与“世官”并不完全相同。卿、大夫、士只是爵,或者说是官位(官俸、职权)的等级,司马、太史等则为具体的官职。但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世官不见得就是世卿,世卿则必须是世代为高官。如鲁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职都是卿位,失掉这些官职也就意味着失掉了卿位。相对于卿位(高官)而言,采邑(禄)多可以世袭,其子孙要直接继承卿位则很特殊。《左传》昭公十六年载:“子张,君之昆弟子孔之后也,执政之嗣也,为嗣大夫。”子孔曾为执政之卿,而其子继位只能为“嗣大夫”。这虽然是郑国的事例,但鲁也不当例外。

由此来看,与其说“世卿世禄”是鲁国的宗法制度之一,不如说是鲁三桓专政的特殊现象更合适。鲁国“卿”与“禄”的予夺是应掌握在鲁君手中的,至于因为三桓势大压君,国君无力或无胆取消其“卿”“禄”,致使其遂得“世卿世禄”,那是另一个问题。《国语·鲁语上》载: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孟文子对曰:“……臣立先臣之署,服其车服,为利故而易其次,是辱君命也。不敢闻命。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唯里人所命次。”证明孟孙氏的“禄”也是可以“纳”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昭公发难,围攻季孙氏。季平子登台而请曰:“待于沂上以察罪”,再谓“囚于费”。此“囚于费”即请求放弃在鲁的卿位与官职,退保其封邑。昭公三十一年,季平子赴晋迎昭公时也声明:“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为有罪,请囚于费,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无论其言是否出自真心,足证国王是应该可以收回其正卿之位而驱之回费邑的。

三桓兴起以前,鲁世卿世禄的现象似不太显著。《左传》隐公二年载“司空无骇入极”。证明展氏之祖早在孟孙氏之前曾为鲁司空。但至无骇之后展禽时[7],展氏早已失去了卿位及司空之职。《论语·微子》载:“柳下惠为士师(典狱官),三黜”。展禽非但不能世袭卿位,而且连任“士师”之职也多次遭贬。鲁传世铜器有鲁大司徒元簠,铭云:“鲁大司徒厚氏元作善img”。厚氏当即郈氏,鲁孝公子惠伯革之后。鲁昭公时有郈昭伯,当即是其后人。昭公时的郈氏也早就失去司徒之职及卿位。

即便是在三桓兴起之后,真正能做到“世卿世禄”的似乎也只是三桓。曾一度世袭为鲁司寇的臧氏在鲁哀公时也丢掉了司寇之职,为孔子取代。臧氏虽仍保有“世禄”,但没做到“世卿”。至于三桓的“世卿世禄”之局,至鲁穆公改革时亦被废止。不过,这已是战国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