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三、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周公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和辅佐成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因而,周成王为了控制东方,于是把自己最可信赖的势力,周公之子伯禽分封到东方,在曲阜一带建立了鲁国。在此同时,鲁国也获得了许多为其他诸侯国所没有的待遇和殊荣。[58]

第一,鲁国受封位置重要,而且受赐丰厚。鲁国国都曲阜在当时是东方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大约6000年前,这里已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约4000年前左右,这里又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黑陶文化”。《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传说资料和考古材料都证明了这里在鲁建国前,已有发达的文化。伯禽被封于此,显然是受到重视的。

从伯禽受赐物上看,不仅分得“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而且还有“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其中有很多是其他国家在受封时所没有的。如鲁国可以周王朝的职官机构设官分职,鲁国享有天子之礼乐等等。

第二,鲁国在诸侯国中位次居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异姓中又分为服从于周的旧国和周代功臣。大致地讲,同姓诸侯国地位高于异姓诸侯国。而同姓诸侯国中,鲁国又是地位最高的。《国语·鲁语上》记载“鲁之班长”,就是说鲁国在诸侯国中班次居长。春秋初年,齐国遭北戎侵犯时,齐国向各国求助,战后答谢诸侯,在馈送粮饩给各国大夫时,请鲁国案班次代为分派。这主要是因为鲁为周公之后,有“望国”[59]之地位。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时,在各会盟国进行的歃血仪式次序上,除了主盟的晋国外,鲁也被列在各国之前,这些国家既有姬姓,又有异姓。

也许正是由于鲁国地位较高,鲁侯也参与了“立平王于申”[60]的活动,在“周二王并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1]刘向:《说苑·贵德》。

[2]《逸周书·作雒》。

[3]顾颉刚:《三监人物及其疆地》,《文史》第二十二辑。

[4]《逸周书·作雒》。

[5]《史记·卫世家》。

[6]《日知录》二引孙宝侗说。

[7]《尚书·梓材》。

[8]《尚书·多方》。

[9]《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

[10]《礼记·文王世子》。

[11]《史记·鲁周公世家》。

[12]关于伯禽在位时间有多种说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见《东洋文学史研究》第134页)认为30年;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版第113页、128页)认为47年赵光贤《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认为49年;何幼琦《西周时期的鲁国纪年》(《齐鲁学刊》1983年第5期)认为32年。我们暂从后者。

[1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1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1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46—49页。

[16]李亚农:《西周与东周》第八章。见《李亚农史论集》。

[17]李亚农:《西周与东周》,第七章,见《李亚农史论集》。

[18]《史记·鲁周公世家》。

[19]《左传》定公元年。

[20]《诗·小雅·北山》。

[21]《逸周书·芮良夫解》。

[22]《国语·周语上》。

[23]《墨子·明鬼下》。

[24]《史记·鲁周公世家》。

[25]《史记·鲁周公世家》。

[26]《国语·周语上》。

[27]《西周与东周》第七章,见《李亚农史论集》。

[28]《左传》定公四年。

[29]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30]《左传》昭公七年。

[31]《国语·晋语》。

[32]《国语·晋语四》。

[33]《左传》襄公九年。

[34]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35]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36]《左传》襄公九年。

[37]《国语·晋语四》。

[38]《诗·鲁颂·閟宫》。

[39]《论西周时代的奴隶制生产关系》,载《古史新探》。

[40]《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41]《史记·周本纪》。

[42]《左传》定公四年。

[43]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44]《左传》定公四年。

[45]《金文丛考》第63页。

[46]《曲阜鲁国故城》第149页。

[47]《左传》桓公二年。

[48]《吕氏春秋·长见》。

[49]《春秋左传研究》第180—181页。

[50]《孟子·万章下》。

[51]《孟子·滕文公上》。

[52]《孟子·滕文公上》。

[53]《孟子·滕文公上》。

[54]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55]《国语·鲁语下》。

[56]《国语·周语上》。

[57]《令鼎》。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58]对于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问题,李启谦《结合鲁国社会的特点认识和评价孔子思想》,《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曾有论述,可参看。

[59]《左传纪事本末·小国交鲁》高士奇语。

[60]《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