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桓的兴盛

三、三桓的兴盛

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其始祖皆为鲁桓公之子,故后人合称之“三桓”。

孟孙氏之始祖即庆父之乱中的庆父,字共仲,鲁桓公子,庄公母弟(或以为庄公庶兄),《左传》又称之为“仲庆父”。其子孙多名“仲孙某”,故人称“仲孙氏”,因其为三桓之首,后人又多称之为“孟孙氏”。庆父死后,鲁立其子公孙敖为卿。此后世为鲁司空,封邑于成(今山东宁阳北)。鲁昭公时期,孟孙氏又拥有了桃(今山东汶上东北)及莱、柞二山。其子孙后又分出子服氏、南宫氏等几支。

叔孙氏之祖即鲁桓公之子叔牙,谥僖叔。叔牙服毒自尽后,季友遵守诺言,立其子公孙兹为卿。此后,叔孙氏世为鲁司马,封于郈(今山东东平东南),别支有叔仲氏,也世为鲁大夫。

季孙氏始祖便是鲁桓公少子季友。《左传》言其为文姜之爱子,《史记》却言季友母为陈女,不知何据。传言:“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img之乾img,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意谓:其尊与父同,国人敬之如君之所处)’。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4]这当然是季孙氏后人美化其祖先的神话,但由此也反映出季孙氏的强大。僖公三年(前651),僖公赐季友汶阳之田(今泰安西南汶水之北地)及费(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其子孙世为鲁司徒。鲁襄公时,季孙氏又取卞邑(今山东泗水东五十里)为己有,此后世执鲁政。其分支有公鉏、公甫、季公等氏。

鲁僖公时期,季友执政,为三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公、宣公时期,东门氏执政,三桓在与东门氏的斗争中锻炼了自身的政治能力。成公、襄公时期,三桓“三分公室”,专政局面正式形成。

其实,自鲁僖公时期三桓兴起后,即使在东门氏执政期间,东门氏势力也没有压倒三桓。襄仲执政第一年(前643),鲁僖公与诸侯会于淮。公孙敖竟自作主张,帅师灭掉了项国(今河南项城县)。为此,齐人扣留了鲁公。幸得僖公夫人声姜(齐女)多方调解,方才了事。文公七年(前620),公孙敖赴莒莅盟,顺便为襄仲迎娶莒女,途中见莒女美,竟自娶之。襄仲大怒,欲攻孟孙氏,但又惧三桓联合反击,后在叔彭生的劝说下,以二人都放弃莒女以相妥协。后公孙敖借机奔莒,终娶莒女。襄仲也无可奈何。宣公即位之初,是东门氏最为显赫之时,莒太子仆携其国宝来投。宣公命赐之封邑,季文子竟擅改君令,使有司驱逐之。

三桓在乘机打败了东门氏之后,成公、襄公又都是幼年即位,为三桓擅权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三桓之中也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家,为鲁国的安定作出了贡献,为三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前590年,鲁成公即位,年幼。季文子、孟献子在内掌鲁政,老成持重;叔孙宣伯帅军征讨于外,志骄意纵。三桓专政之局已基本形成。

前572年,鲁襄公即位,其时只有三、四岁,政权自然全由三桓操纵,三桓专政之局得以巩固。襄公十一年(前562),三桓三分公室,鲁公自此彻底丧失了军事权力。襄公二十九年(前544),晋范献子来聘,公享之。公臣武士连三对射偶都找不齐,只好借家臣陪射。同年,襄公朝楚,归途中听说季孙氏私自把卞邑据为己有,怕三桓不能容他,几乎不敢回国。后在季氏属大夫的保证下才回到鲁都。

在三桓专政前期(成、襄、昭),三桓之中也确实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应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杰出贡献,才使得三桓专政得到了国人的拥护,赢得了列国的赞许。以下举其较著者为例:

孟献子仲孙蔑以善养士有名于世,开战国养士之先河。《新序·刺奢》载:“鲁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悬,不移而具。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曰:‘子之家孰与我家富?’献子归:‘吾家甚贫,唯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唯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畜贤为富;我鄙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国语·晋语九》载:赵简子也非常羡慕“鲁孟献子有斗臣五人”。孟献子之以身下士也曾得到孟子的赞扬。《孟子·万章下》载:万章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同时,孟献子也是一位有名的外交家。鲁宣公十四年(前595),楚围宋,鲁国震动。孟献子看到楚庄之强已是势不可挡,于是劝鲁公及早结好于楚,言于鲁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5]于是,鲁公遣使会楚子于宋,鲁国得免一次战争之苦。襄公四年(前569),孟献子为相,奉时只有7岁的襄公朝晋,并请求晋悼公同意以鄫国为鲁之附庸,以助鲁出贡赋。晋人初时不允,孟献子据理力争,终于得到晋人的同意。

此外,孟献子之知礼,也得到孔子的称赞。《礼记·檀弓上》载:“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孟献子之子孟庄子(仲孙速)则以勇武闻名于世。襄公十六年(前557),齐侯帅师围成,孟庄子帅卒截击,齐人畏其勇武而退。庄子塞海陉(鲁隘道)而还。齐灵公称其“是好勇”。襄公十八年(前555),鲁晋联军联合攻齐,攻及齐城门,孟庄子帅师从军,伐齐雍门(西门)之橁以为公琴。襄公二十年(前553),孟庄子代表鲁与莒人会盟于向,此后,二国15年不交兵。

在叔孙氏中,叔孙庄叔(叔孙得臣)也以勇武著称,长年帅兵。文公十一年(前616),长狄侵鲁,叔孙得臣帅师败之于咸(今山东巨野县南),俘获长狄首领侨如、虺、豹三人,杀侨如而埋其首于鲁子驹之门(郭门)。后得臣有三子,便分别以侨如、虺、豹名之。

庄叔之子宣伯(叔孙侨如)名声虽不佳,但却是一位怪才。鲁成公时期,宣伯与成公母穆姜私通,多次预谋驱逐孟、季孙二氏。后见逐于鲁,奔齐,纳女于齐灵公。其女得宠,生齐景公。宣伯在齐又私通于齐灵公之母声孟子。声孟子欲使同于国、高二氏,列于齐上卿之位。叔孙侨如怕得罪国、高二氏,又奔卫,卫人亦使居卿位。

宣伯之弟穆子(叔孙豹)则与其兄相反,以贤明知礼有誉于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外交家。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叔孙穆子至京师,贺新城。天王嘉其有礼,破例赐之以天子所乘的大路之车及其服。襄公二十九年(前544),穆子相襄公朝楚,遇楚康王卒。楚人要襄公亲为死者穿衣,襄公十分为难。穆子使巫先以桃棒与苕帚扫除柩上的不祥之气,然后才让襄公为死人穿衣。楚人后来才知道穆子使襄公行的乃君临臣丧之礼,悔之无及。

叔孙穆子长年奔走于外,对外交礼节了如指掌。《国语·鲁语下》载:“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曰:‘子以君命镇抚本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君以诸侯之故,贶使臣以大礼。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緜》,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臣以为肄业及之,故不敢拜。今伶箫咏歌及《鹿鸣》之三,君之所以贶使臣,臣敢不拜贶。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叔孙穆子借外交礼仪之题大加发挥,目的不外是达到和好晋国的外交使命,同时又向世人显示了“周礼尽在鲁”。

非但如此,叔孙穆子还以其节义与忠诚赢得了世人的感佩。鲁昭公元年,叔孙穆子正在虢参加诸侯弭兵大会,季武子竟不顾其安危,伐莒、取郓。莒人诉于会,楚人要求杀掉鲁使。晋乐桓子想得到叔孙穆子的贿赂,以便为他求情。因此派人来向穆子要“带”,暗示要向他送礼。叔孙穆子坚决不给,以为“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于是,撕裂裙帛以为带,以赠乐桓子。晋大臣赵孟听说后,感叹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为请于楚而免之。[6]

叔孙穆子之子叔孙婼(叔孙昭子)也以深明大义而为国人爱戴。鲁昭公五年(前537),竖牛害死了叔孙穆子,又杀掉了叔孙婼的两个兄长而拥立叔孙婼。叔孙昭子即位后,马上“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邑,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闻讯外逃,被处死于鲁境。昭子不酬其立己之功,反杀竖牛,深得世人称赞。连孔子也说:“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难能意)。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7]

昭公二十三年(前519),邾人在城边邑时,为鲁武城人伏击,三大夫被俘。邾人诉之于晋。晋人来责,叔孙婼赴晋解释,被晋人扣留。晋人叔孙婼与邾人当面辩论曲直。叔孙婼认为:以周制,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且邾又为夷人,他不能以鲁卿的身份与邾人对讼,只派其副手前去。韩宣子非常生气,想把叔孙婼交给邾人。叔孙婼闻知后,不带随从,不带武器,只身朝见晋君,以示无畏。晋人怕事情激化,只好先把他软禁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地。

在被囚于箕的近一年间,叔孙婼不卑不亢,充分显示了作为鲁国使节的风范与节操。晋大臣范献子来求冠。叔孙婼明知求冠是假,求贿是真,故作不知,使人要了范献子冠的尺寸,果真为范献子做了两个冠。叔孙氏家臣带着礼品来,准备以贿免叔孙婼。叔孙婼使其家臣先去见自己,而后留之不许其行贿。叔孙婼养了一条小狗,看守人非常喜欢,向叔孙要。叔孙也不愿行贿于小吏,坚持不给。等到快要回国时,才杀掉了那条狗给大家一起分享,以示并不吝惜。

季孙氏家族中多是一些一心为私家的人物,但也有季文子(季孙行父)这样的优秀政治家。季文子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连孔子都认为他过于小心,“再,斯可矣”[8]。如文公六年(前621),季文子将聘晋。在准备了聘礼之后,又“使求遭丧之礼以行”。从人不解其故,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做事总要有备无患,这很符合季文子的性格[9]。

《说苑·善说》记:卫将军文子问子贡曰:“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何也?”子贡曰:“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之事不详,但足以见季文子政治经验之丰富。

季文子自宣公八年(前601)执鲁政,历成公之世,至襄公五年(前568)卒,掌鲁政三十多年。卒时,鲁大夫为入敛,襄公亲临。其家“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10]

正是由于上述三桓家族中优秀人材的贡献与功绩,三桓才得以长期把持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