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调四首①并序
上洛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②,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底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集,鉏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而掩其土也③。
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④,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五首,以侑其气⑤。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⑥。其词则取乎俚,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⑦。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箕禾穗满青山⑧。
杀尽鸡豚唤畬,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⑨。
穀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⑩。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①畬(shē)田,用火焚荒的方式种地。杜甫、刘禹锡诗中都涉及畬田,本诗序文即详述其具体情况。按,畬,为耕垦三年的田。
②上洛郡,今陕西商县,此亦王禹偁淳化二年(991)贬商州时作。丰阳,今陕西山阳。上津,今湖北郧西县上津镇。
③㔉(zhǔ,古读入声,陟玉切),一种农具,诗中是动词,用㔉刨地。
④桴,本是鼓槌,此疑为一种木棒,为简单的乐器。援桴,即敲打木棒以助劳动。下云“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则敲击时并有歌唱。
⑤五首,选录四首,侑,佐助。
⑥二千石,即太守,太守之禄二千石。百里,即县令,县辖地百里。污莱尽辟,词面谓荒芜之地尽得开垦,实暗喻国家得以治理。
⑦孱颜,通“巉岩”,高峻貌,此指高峻的山地。
⑧索,原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
⑨“林树”句,原注:“种穀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
⑩“自种”二句,即《帝王世纪·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之意,反映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