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摩崖碑后①

书摩崖碑后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乌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跼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涷雨为洗前朝悲

①摩崖碑,在湖南永州祁阳县浯溪北岸,刻元结所作《大唐中兴颂》,叙安禄山作乱及唐肃宗“中兴”事,颜真卿书。摩,同“磨”。徽宗崇宁三年(1104)山谷贬宜州,三月过永州,观浯溪摩崖。

②浯溪,在祁阳县西南,溪名元结所命。藜,藜杖。

③苞桑,《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颍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苞桑计,即巩固根本之大计。苞,一作“包”。颠倒四海,指安禄山之乱。元稹《连昌宫词》:“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人,甚得玄宗信任,任平卢、范阳节度使,进骠骑大将军。杨贵妃有宠,安禄山请为贵妃养儿,玄宗许之,封柳城郡公,进东平郡王,兼河东节度使。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于范阳,连陷河北诸郡,洛阳、长安也相继陷落,差点倾覆李唐王朝。

④九庙,玄宗开元十年(722)以后太庙凡九室。九庙不守,指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长安旋亦失陷。乘舆,皇帝车驾,乌择栖,指长安许多官员投降安禄山。一说,指朝廷大臣向灵武依肃宗而背上皇。乌,似当作“鸟”。《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

⑤“抚军”二句:《左传》闵公二年:“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天宝十五载,玄宗逃出长安,行至马嵬,父老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太子李亨治兵于朔方,七月即位灵武,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见《旧唐书·肃宗纪》。趣取,急取,立即取。大物,指皇帝大位。诗谓抚军监国,是太子分内的事,不应立即夺取皇帝宝座。

⑥“事有至难”二句:元结《大唐中兴颂》:“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上皇,指玄宗。跼蹐,拘谨之貌,亦畏缩恐惧之貌。语本《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至德二载(757)冬,玄宗自蜀还长安。

⑦“内间”二句:玄宗回京后,肃宗受张后和宦官李辅国钳制,监视并控制玄宗。李辅国,肃宗宦官。至德二载,封郕国公,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宰相李揆执弟子之礼,称为五父。见《旧唐书·宦官传》。

⑧南内,即兴庆宫,本玄宗居藩时旧宅,自蜀归来以后复居于此。高将军,即高力士,玄宗倚仗的宦官,为右监门卫将军,加骠骑大将军。李辅国诬上皇有异谋,矫诏迁上皇于西内,高力士被长流巫州。见《旧唐书·宦官传》。

⑨臣结,即元结,字次山,肃宗时为道州(今湖南宁远)刺史,关心人民生活,曾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诗,为杜甫所称赏。春秋,《山谷内集》作“舂陵”,任渊注:“一本作春秋,非是。”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云:“山谷《中兴颂》诗‘臣结春秋二三策’,所谓春秋二三策者,言元结颂用《春秋》之法。其首云:‘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以上四句,即《春秋》书法也。”可知曾氏所见即作“春秋”。宋袁文《瓮牖闲评》云:“任渊解黄太史诗,改《摩崖碑后》诗‘臣结春秋二三策’一句作‘臣结舂陵二三策’,引元次山《舂陵行》为言。此固一说也。然余亲见太史写此诗于摩崖碑后者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讵容改耶!”二三策,《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策,竹简,古人用简策记事。诗意谓元结《中兴颂》用春秋书法,亦有二三策可取。臣甫,即杜甫。杜甫《杜鹃》诗。“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诗多系心君国,此举《杜鹃》诗以概其全。

⑩涷,《尔雅·释天》:“暴雨谓之涷。”字作“涷”,非“冻”字。

★山谷《书摩岩碑》亦极有名,后世观摩岩而续作者甚伙,大多申山谷之意,而并就山谷诗赞颂之。山谷以肃宗趁玄宗西走即位灵武为非,谓“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仍趣取大物为”。清末陈衍却别有说,其所作《咏史》诗云:“浯溪中兴颂,未尝有微词。何谓痛至骨?山谷妄刺讥。监国谁与守?抚军孰与随?本非太子事,万旟与千麾!大物不趣取,豪俊谁与归?”玄宗入蜀,已意志消沉,中原万里,已非唐有。陈氏之意,以为肃宗不即帝位,诸军难以统率,则既不能监国,也无法抚军。揆诸当日情势,陈氏之说,亦不为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