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歌十章
客有自关辅来,言秦民之东徙者,馀数十万口,携持负戴,络绎山谷间。昼飧无糗糒,夕休无室庐,饥羸暴露,滨死无几。间有为秦声写去国之情者,其始则历亮而宛转,若有所诉焉;少则幽抑而凄厉,若诉而怒焉;及其放也,呜呜焉,愔愔焉,极其情之所之,又若弗能任焉者。噫!秦,予父母国也。而客言如是,闻之悲不可禁。乃为作商歌十章,倚其声以纾予怀,且俾后之歌者,知秦风之所自焉①。
扶桑西距若华东,尽在天王职贡中②。
一自秦原有烽火,年年选将戍河潼③。
春明门前灞水滨,年年此地送行频④。
今年送客不复返,卷土东来避战尘。
尽室东行且未归,临行重自锁门扉。
为语画梁双燕子,春来秋去傍谁飞⑤?
灞水河边杨柳春,柔条折尽为行人。
只愁落日悲笳里,吹断东风不到秦⑥。
累累老稚自相携,侧耳西风听马嘶⑦。
百死才能到关下,仰看犹似上天梯⑧。
上得关来似得生,关头行客唱歌行。
虚岩远壑互相应,转见离乡去国情。
前歌未停后迭呼,歌词激烈声呜呜。
天下可能无健者,不挽天河洗八区⑨?
折来灞水桥边柳,尽向商於道上栽⑩。
明年三月花如雪,会有好风吹汝回。
行人十步九盘桓,岩壑萦回行路难。
忽到商颜最高处,一时挥泪望长安⑪。
西来迁客莫回首,一望令人一断魂。
正使长安近于日,烟尘满目北风昏⑫。
①商歌,欧阳修《秋声赋》:“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金史·哀宗本纪》载:正大八年(1231)四月,“大元兵平凤翔府,两行省弃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民于河南”。诗当写于是时。诗人本关中人,咏关辅流民,自然情意悲切。名曰商歌,“西方之音”、“悲伤”之意,其义双关。关辅,关中与三辅的合称,相当今陕西关中地区。战国时属秦地。东徙,由西向东迁徙逃亡,馀,多至。携持负戴,提着,拿着,背着以及用头顶着各种生活用具。络绎,连绵不断貌。糗糒(qiǔ bèi),用米麦等谷物制成的干粮。羸,疲惫。暴露,置于露天之下,日晒露淋。滨死无几,谓流民迫近死亡所剩不多。间(jiān),近来。历亮,犹嘹亮。宛转,委婉含蓄。少,稍后。幽抑,深沉。凄厉,惨凄尖厉。放,奔放,指声调激越。呜呜,歌呼声。愔愔(yīn),深沉貌。弗能任,不能胜任其情。噫,感叹声。倚,依。俾,使。秦风,秦地民歌。
②扶桑,神话中木名。《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若华,即若木之华。若木,神话中谓日入处之树。《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扶桑指东方极远之地,若华指西方极远之处。泛指整个天下。天王,春秋时期对周天子的称呼。泛指帝王。职贡,尽职进贡。职贡中,指管辖范围。
③烽火,指战争,戍,守卫。河潼,即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④春明门,唐代京都长安城东有三门,中曰春明。灞水,水名。本作霸水,为渭河支流,关中八川之一。频,频繁。
⑤为语,寄语。画梁,饰有花纹的屋梁。
⑥笳,管乐器名。
⑦累累,接连不断。
⑧关,指函谷关。战国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
⑨健者,指英雄人物。挽天河洗八区,喻治平天下。
⑩商於(wū),古地名。故地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内乡一带。
⑪商颜,山名。《史记·河渠书》:“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⑫正使,即使。长安近于日,《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末二句谓回望长安并不太远,然而满目烟尘,北风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