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三首①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②。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翰海,包胥无泪哭秦庭③?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兵下井陉④?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⑤。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⑥?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⑦。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⑧。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⑨。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⑩?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⑪。
①壬辰,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这年正月,蒙古军围汴京,其后虽一度讲和,但汴京粮尽,事势危急。十二月,哀宗率兵离京,行抵黄河北岸,因军事失利,退走归德。见《金史·哀宗本纪》。时元好问任左司都事,居围城中。车驾,皇帝所乘车马。狩,本指君主冬天打猎,此借指哀宗败走。
②惨澹,阴暗凄惨貌。龙蛇,喻相互对敌的军队。直欲,简直要。尽,残灭干净。生灵,百姓。
③精卫,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翰海,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大夫。楚昭王十年(前506),吴伐楚,五战入郢。申包胥如秦乞师遭拒,乃“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终出兵救楚。见《左传》定公四年及《史记·伍子胥列传》。
④并州,今山西省北部。井陉,关名,在今河北井陉山上。二句意在指斥金将无人计划收复失地。
⑤“郁郁围城”二句:史载汴京被围期间,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京城人相食,殍死者相望。加之大疫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馀万人。见《金史·哀宗本纪》《归潜志·录大梁事》。郁郁,阴沉貌。两年,自天兴元年(1231)正月蒙古军围汴京城至天兴二年四月沦陷,近两年。
⑥焦头,头额被烧焦。突,炉灶烟囱。《汉书·霍光传》载:有客到主人家,见其灶上直突,傍有积薪,建议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以防火患。主人不听。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里相救,幸而得息。主人遂杀牛置酒谢之。烧得焦头烂额者置为上宾,而未请建议更为曲突之客。曳足,拉足。《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进攻壶头,敌人居高守隘,船不得上。时马援病重,每闻敌军活动,便曳足以观。前一句谓金朝缺少远见的谋臣,于强敌未能及时防范。后一句谓危难之时又无人临危受命,抵御敌人。
⑦地行仙,原出佛书《楞严经》:“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用比喻闲散享乐无所事事之人。五代张筠居洛阳,以声色自娱,人称地仙。此指金朝将帅中贪生怕死和图安享乐之徒。金濒临灭亡之际,其将帅官吏或谋自安,或叛金降元者颇多。见《金史·哀宗本纪》。好问《台山杂咏》亦云:“大地嗷嗷困炎暑,山中多少地行仙!”
⑧荆襄,指荆州、襄阳地区,泛指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阳地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市。荆榛,树木丛生,谓极其荒芜。
⑨蛟龙,《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此指金哀宗。虮虱臣,诗人自喻。唐卢仝《月蚀诗》:“地上虮虱臣仝告愬帝天皇。”
⑩乔木,高大的树。《孟子·梁惠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野烟”句,《旧唐书·昭宗纪》乾宁三年(896)七月,李茂贞犯京师,华州韩建迎昭宗至郡中。“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其词下阕为:“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奏华,皆泣下沾襟。”诗人借用此事,意在希望有人能把哀宗迎回汴京城。
⑪华发,黑白相间的头发。沧海横流,喻时世动乱。范宁《春秋穀梁传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抱扑子·正郭》:“虽在原陆,犹恐沧海流橫,吾其鱼也。”《晋书·王尼传》言王尼避乱江夏,尝叹曰:“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