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④。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⑤。
①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贬谪惠州,四年再贬琼州别驾,居儋耳,地在今海南岛西北境。元符三年(1100)五月移廉州安置,此是年六月渡海时作。时年六十四岁。
②参(shēn),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最末一宿,有星七颗。斗,指北斗七星。终风,《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③“云散”句,《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太傅,即司马道子。谢景重,即谢重。
④鲁叟,指孔子。《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桴,木筏。轩辗,即黄帝。《庄子·天运》载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黄帝对咸池之乐作了深微的解释,要在说明,其乐与自然谐调,与大道契合,故闻之能随物变化,遗却生死,而与道俱。粗识轩辕奏乐声,表面指海上的涛声,亦暗寓从海涛声中领悟人生之意。
⑤九死,谓经历生死的磨折。《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东坡自绍圣元年(1094)贬惠州,至此已过去了七年,再贬儋耳也已四个年头。现在又移往廉州,渡海北向,既没有颠危回首的悲哀,更不抱猝然解脱的奢望,表现出极其坦然的心境。诗前四句,似是纯粹客观地刻画眼前的景物,而无一不是自身生活的写照,却丝毫不露痕迹。后四句正面写出内心的感受,充分地表现了东坡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对险恶的境遇和卑劣的政敌表示高度的藐视。这首七律,艺术高超,内蕴深厚,是东坡后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