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苏轼(1037—1101)①,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进士,调福昌主簿,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权开封府推官。四年,出为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系狱,谪为黄州团练副使②。在黄州五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移常州。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累迁翰林学士兼侍读,拜龙图阁学士。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为吏部尚书,改翰林承旨,出知颍州、扬州。绍圣初,哲宗亲政,新党蔡京、章惇用事,打击元祐旧臣。御史论苏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讥刺先朝,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又贬琼州别驾,居儋耳。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五。
苏轼是有宋一代伟大的文学家,继欧阳修之后,盟主文坛近三十年。其散文与欧阳修、王安石鼎足,成就或越欧、王而过之。其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大师。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然成就与影响都远过于黄。苏诗气象恢宏开阔,风格清雄奔放。他能把心之所想,眼之所见,信手拈来即为佳作,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樊篱,为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广阔的路数。然有时过于率易,新奇飞动有馀,而浑厚沉着不足;用事、用典也有不够严谨之处,亦成为苏诗一病。有《东坡七集》。
①《宋史》本传以苏轼生于宗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十六。苏轼生日为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已是公元一〇三七年一月八日。
②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知湖州。是年七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何大正、舒亶,谏议大夫李定,摘取苏所作诗词,深文周纳,以为讪谤朝政——如舒亶奏称:“陛下发钱本以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议盐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就以这些文字罪名。奉旨送御史台勘问。八月自湖州解送京城御史台狱。狱司必欲置之死地,煅炼久之不能决。轼弟苏辙请以所赐爵赎罪。十二月得旨,责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馀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因诗获罪,系御史台狱,因称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