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①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②。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③。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④。
景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⑤。
①吴江,即吴淞江,又称松江,源出太湖,东北流经吴江、吴县入海。吴江亭,即垂虹亭。吴江上有垂虹桥,东西长百馀丈,七十二孔,垂虹亭即在垂虹桥上,称为三吴绝景。张子野,即张先,曾为吴江令。君谟蔡大,蔡襄,字君谟,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代著名书法家。仁宗康定元年(1040)张先任吴江县丞,改建江边如归亭。蔡襄于亭壁题词云:“苏州吴江之滨,有亭曰如归者,隘坏不可居。康定元年冬十日,知县事秘书丞张先治而大之,以称其名。既成,记工作之始,以示于后。”见《中吴纪闻》。仁宗庆历五年(1045)苏舜钦被诬陷,削职为民,避居苏州。诗作于庆历六年中秋。
②拂拂,通常用作风吹草动貌,此用于月光,仿佛月光渐上亦有拂拂之声。
③双璧,指空中水底上下两轮明月。
④槎,木筏。张华《博物志》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车。有海边居民,见年年八月,海上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此人发奇想,立阁槎上,多赍粮,乘槎去。久之,芒忽不觉昼夜。至一处,有城郭状。遥望宫中有织女,另一丈夫牵年饮水边。此人竟不上岸,随复返海边,不失期。其后至蜀郡访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即此人到天河时。
⑤冷烈(lěnɡ liè),激动貌。笔此,书此,指写此诗。中州,时张先、蔡襄并在汴京。
★苏子美此等诗导源于韩愈,句法近乎散文,极力追求逼真而独特的表现方式,真正开创宋诗风格。其佳处由此开始,其缺陷亦肇见端倪。“自视直欲见筋脉”,此等诗句,确是未经人道,然终嫌缺乏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