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生长及智力发育密切相关。人体所需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和水,当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时,即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损害,表现为胎儿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单纯聋哑、痴呆、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这种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摄入量不足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称为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1.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我国碘缺乏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区,其总的地区分布特征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农村多于城市。

(2)人群分布 碘缺乏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往往在儿童期开始出现症状,青春发育期患病率急剧升高,女性最高患病率在12~18岁,男性在9~15岁。男性成年后,患病率下降,而成年女性则因月经、怀孕、哺乳等生理因素的原因,患病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从性别上看,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

在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发生缺碘,其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有:

(1)地方性甲状腺肿 多见于成年人,俗称“大脖子病”。患者除颈部逐渐变粗外,并无明显症状。严重时,肿大的甲状腺可压迫气管、食道及周围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临床上根据甲状腺肿大的情况,可分为弥漫性、结节性、混合型。

(2)地方性克汀病 其主要原因是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严重缺碘所致,使胎儿的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受到严重损害。患儿主要表现为呆、小、聋、哑、瘫,又称“呆小症”。

3.碘缺乏病的防制措施

(1)碘盐 食盐加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选方法,安全、有效、简单、经济。正常人每天碘的供给量为150μg,WHO划定的安全线是每天200μg。我国目前用碘酸钾作为碘的强化剂,食盐中碘的强化量为20~30mg/kg。

(2)食物补碘 对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等重点人群提倡多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等,以满足生理需要。

(3)加强健康教育与监测监督 每年的5月1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防治工作人员应深入碘缺乏病病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居民自觉食用加碘食盐;做好人群碘营养状况的调查及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估,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